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北京高校大学生灵活就业意愿含义及影响因素
作者:韩春光、赵雅平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24-09-26

灵活就业最早源自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非标准就业,包括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工作、临时介绍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佣关系、隐蔽性雇佣关系和依赖性自雇就业。[5]我国对“灵活就业”的官方定义为,在劳动关系、工作时间、获取的收入报酬和社会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包括与全日制就业不同的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等。[6]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新型灵活就业,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工作具有灵活性,成为许多高素质人才的选择。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标准,在已就业毕业生人群中分为单位就业和灵活就业。其中,单位就业包括签三方合同、签劳动合同/参加入伍/志愿者等;灵活就业包括自由职业和用人单位证明两类。

意愿,通常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并因此而产生的个人主观性思维。和就业意愿相关的概念是就业期望,“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7]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意愿,是毕业生对从事灵活就业的看法或想法。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个人自身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而做出选择。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讨论,大多强调了应届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压力,一定程度反映了就业价值取向,却没有更深入地关注到高校毕业生本身面对就业压力做出的积极调整。这种调整既直面就业的现实问题,又包含面对压力采取的不同策略,其中,灵活就业和体制内就业的调整,是就业市场需求收缩、渠道中断、预期转弱的外在体现。面对压力,恰当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不失为新发展的起点,国家的政策制度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发展等,都为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基于2021~2022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调查在16所北京高校(以本科高校为主,涵盖各个学科门类的院校)应届毕业生中进行,通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来反映毕业生灵活就业及其影响。客观指标是应届毕业生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包括学生的院校、性别、学历、生源地、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父母所在单位的性质及其职业类型等;主观指标是通过灵活就业认可度、对毕业生灵活就业影响的主观判断和风险预期等反映应届毕业生对灵活就业影响的主观感知程度。从两个方面考察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及影响,一是分析毕业生灵活就业选择的变化,比较灵活就业初期与将来毕业生愿意从事灵活就业的状态选择,包括目前或未来从事灵活就业的状态、从事灵活就业类型、选择从事灵活就业的原因、家人或朋友对选择灵活就业的看法、从事灵活就业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二是通过模型分析灵活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反映灵活就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本文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提出精准就业的对策建议。

——摘自《北京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