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研究发现志愿服务参与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作者:何辉、张澜韫、傅瑶瑶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24-09-26

就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就业焦虑,而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生产性和社会性活动,能够帮助志愿者获得学习机会和经验,并从人际关系中得到群体认同和满足感。本研究发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实现社会联系、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增益,提升感知可雇佣能力,缓解自身的就业焦虑。

(一)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增益社会联系和知识能力

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手段,志愿服务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学习并积累知识的机会。志愿服务的社会互动过程涉及各种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在志愿服务中,知识的分享涉及不同行业、地域和领域,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例如,国际文化节上,我愿意跟跨文化的、其他国家的人交流”,这种知识分享有助于大学生评估和整合新的经验和信息。如果志愿服务与专业相关,还能加深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学生表示“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能让我们了解项目的背景知识,在自己的专业上也有所提升”,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可以把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其学业和就业中。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可以进行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自主性学习,体验个人成长并进行能力开发。志愿者在活动现场会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必须具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学生表示“你可能无法掌握在场的所有情况,当你在一个场馆里碰到不懂中文的外国友人,要有主动交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能力”。志愿服务在培养和提高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志愿服务中我们学会很多东西,比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打交道、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如何协调好跟周围同学的关系”。此外,志愿服务还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在养老志愿服务中“有些老年人经常口是心非,他们不直接说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去体察和猜测”。因此,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要比没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拥有领导能力、社交自信、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大学生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以往研究发现,成为志愿组织的一员,能够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熟人关系,从而扩大其现有社会网络。首先,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不熟悉的环境中,与来自不同群体的其他志愿者互动,这会帮助大学生建立新的社会网络联系。如访谈中有学生提到“会接触到不一样(身份类型)的人,例如,接待新加坡回来的返乡者,迎新时碰到很多学弟学妹或者博士生学长学姐,这都挺有意思的”。志愿服务中善意的互动有利于发展有益的、值得信赖的社会关系。在志愿服务组织和活动中,志愿者可以与更多志趣相投的伙伴相遇,彼此支持,互相依靠,开发群体归属感,如有学生表示“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团队,因为身边有志同道合的人。我喜欢这种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情、有意义的感觉”。其次,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感恩、共情等情绪和情感能够使志愿者换位思考产生对他人的认同,有助于志愿者和受助者之间快速建立紧密的社会联系,例如“他们(受助老人)还会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让我们感觉好像他们真的是亲人,有一种我们被惦记的感觉”。由此可见,志愿服务能帮助大学生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给他们提供融入集体或者参与重要场合的机会,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和归属感。

(二)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提升感知可雇佣性

感知可雇佣性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保持现有工作或获得理想工作可能性的感知,它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31]感知可雇佣性包括内部感知可雇佣性和外部感知可雇佣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个体感知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求职的优势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后者是个体对就业市场现状的感知。本研究发现志愿服务给大学生带来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联系提升了大学生的内部和外部感知可雇佣性。

志愿服务带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增长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内部感知可雇佣性。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到“志愿服务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就业有帮助,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我们学会很多东西,比如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如何协调好跟周围同学的关系。我觉得这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志愿服务中获得的一些基础性或通用性技能,完全可以通过个体的内化、吸收和应用,迁移到真实的劳动力市场。如计划、组织、决策、应对意外的能力、沟通和谈判能力等。大多数工作岗位都需要这些通用性的技能或能力。正如有学生表示“参加了志愿服务之后,我觉得但凡用心,就会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避免到工作岗位上因为不太敢说话影响工作”。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提升基础性雇佣技能,对某些特殊的专业技能也有很好的提升效果,例如有学生提到“去北京血液中心参加培训时,工作人员会给我们讲述整个过程中需要做的每一个步骤,包括遇到突发情况如何处理、一些急救技能和基础专业知识”。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能够回应工作岗位的招聘需求,可以帮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展现自身优势,正如有学生表示,“参加志愿服务相当于提前进入了实习,可以让我在面试时规避掉很多错误,我觉得对就业很有帮助”。大学生拥有的知识技能越多,自身对找到工作的效能感越强,就越相信自己有较高的可雇佣性。

志愿服务带来的社会网络联系的增加提升了大学生的外部感知可雇佣性。志愿服务迫使大学生接触陌生的社会环境,与志愿组织或服务对象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紧密联系,有利于接收各种就业市场信息、机会和职场建议。正如有学生表示“参与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认识一些对我未来就业有帮助的人。如果在活动期间得到信息或者机会,肯定对未来就业或者更长远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志愿服务中获得的社会网络资源也能帮助志愿者准确识别出潜在雇主的需求,例如有学生表示“参加一个组织时可以看到领导的工作和安排,以及其他员工的应对表现”,这可以提升志愿者的外部感知可雇佣性。通过网络连接的方式获取新的社会资本,能够拓宽个体的职业边界,增加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促进求职就业的多元化,例如有学生表示“成为志愿者之前,眼界会局限于眼前,在成为志愿者以后,眼界会开阔一点,会考虑更多的方向和选择”。

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也能通过提高个体的可雇佣能力影响他们的内部感知可雇佣性。第一,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联系是就业所需要的通用技能,是影响个体内部感知可雇佣性的重要因素,例如有学生表示“在活动中我需要联系各种人员(志愿者或者其他工作人员),这非常考验我,而且也能锻炼我的沟通交往能力,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第二,大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联系进行持续的非正式学习,从而增强个体的内部感知可雇佣性。例如,有学生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接触各个领域的人,可以帮助我从多种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对各方面事物的认识程度和就业技能都有所提升,可以让我探索新的领域”。更进一步,通过社会联系,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清晰意识到自己的技能差异,从而产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例如,有学生表示“体验过志愿服务活动之后,再将曾经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做对比,就可以看到自己曾经的不足,因此这些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第三,拥有广泛社会联系的大学生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从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就业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例如有学生表示“那个时候,我感觉他真的就像是自己的家人,非常关照我们,嘱咐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为未来拼搏”。由此可见,社会联系与大学生志愿者更高水平的信息共享、潜在的工作机会数量呈正相关,也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我评价结果,从而最终提升他们的内部和外部感知可雇佣性。

(三)感知可雇佣性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

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对毕业后可能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焦虑和担心,以及对失业潜在后果的恐惧,表现为情绪激动、缺乏自信、难以集中注意力等心理症状。[32]当就业条件不稳定时,保持和增强一个人的感知可雇佣性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在求职期间保护其自我概念和自尊,降低个体遭受心理伤害的可能性,增强心理安全感,并支持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高内部感知可雇佣性反映了个体对未来工作能力的良好预期,与个体积极的求职行为和稳定乐观的求职心态呈正相关。第一,高内部感知可雇佣性使大学生对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更加自信,他们认为这些知识、技能和能力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雇佣机会,这会降低他们的就业焦虑。例如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我觉得对就业有帮助,逐步掌握与不同人打交道的不同方式,对于未来进入就业单位心里有底了”。第二,高内部感知可雇佣性使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更明确的规划和行动力,有学生表示“参与志愿服务对就业肯定有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目标,让我把注意力更集中到选定的职业目标上”,他们更可能采取主动行动,比如参与培训和技能开发,以及寻找职业相关信息来识别和把握理想的工作机会。第三,较高的内部感知可雇佣性可以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工作导向行为,即人们会依据自身的经验、技能和需求情况选择相匹配的目标岗位,从而增强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掌控感。正如有学生表示“如果我以后考公务员,志愿服务就相当于调研活动,这会让我对社会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让我对以后的面试更有把握”。

高外部感知可雇佣性能够削弱个体在就业相关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感知,产生更高的环境控制感和心理安全感。第一,高外部感知可雇佣性个体能够充分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准确识别合适的就业机会,明确自身职业选择范围,从而增强他们对未来就业过程的掌控感,例如有学生表示“我认识了很多不同职业的人,也是在与这些人合作项目的时候,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让我对自己以后就业有更清晰的认识,并知道应该做好该做的事情”。第二,高外部感知可雇佣性个体对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压力感知的敏感度较低,因此,他们能够对就业前景进行更积极的评估,将潜在威胁转化为挑战,对就业充满信心。例如有学生表示“规模比较大的活动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还可能出现需要特别关注的情况,很考验人的细心和耐心,我特别喜欢尝试和挑战新事物,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应该也是这样的”。更进一步,高外部感知可雇佣性个体拥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他们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保持情绪稳定,更快更有效地从压力中复原,例如有学生表示“任务完成的过程有很多艰辛的故事,经历过一次,就知道有些灾害多么危险、多么复杂,我的感受就是未来在事业上要努力,积极面对压力,做好该做的事情”。第三,高外部感知可雇佣性的人普遍看重自己以往的志愿者经历,并认为这些经历对雇主在筛选工作候选人时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他们对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评价更加积极乐观。有学生认为“从现实层面来说,公司的HR会看重社会经历,如志愿服务等,我觉得这是加分项”。由此可见,无论内部感知可雇佣性还是外部感知可雇佣性,志愿服务带来的感知可雇佣性的提升都能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安全感,提升自信心,培养乐观情绪,也能使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有较好的掌控感,即使面对压力和困境,他们也能及时进行自我修复,主动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就业焦虑。

——摘自《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