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登录|
  • 注册
  • 皮书网首页|
  • 产品列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专题首页 > 权威发声
促进河北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现状、困境与路径——基于河北省18所高校的503名毕业生的调查
作者:刘遵峰、后明强 来源:皮书数据库 更新时间:2024-09-26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据统计,2019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达38.80万人,2022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达48.81万人,同2019年相比增长10.01万人,占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54.42%。2023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达55万人,创历史新高,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3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鼓励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不断出台。2023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的通知》;5月,河北省人社厅印发《河北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这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为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和政策落实情况,通过初期样本筛选、分类抽样和实地走访,笔者对河北省18所高校共计503名毕业生进行了实际调查,经过问卷访谈和样本分析后发现,河北省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还存在三项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供需关系失衡:教育资源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

基于市场经济的就业制度在不断调整变化,在当前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学校双重推荐,用人单位、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新型高校就业体制。教育资源的“稳定”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不稳定”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差的内在矛盾。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全球经济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差等问题愈加凸显。这些问题产生,既有外部冲击下的周期性因素,也有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因素。调查结果显示,77.3%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50.7%认为“专业与自己期望的工作不对口”;51.9%预期工作岗位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专业相关度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反映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然而有限的专业并不能完全对应相关职业,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位,产业发展布局未能促进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合理化。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并没有直接关联,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报考、学习相关专业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影响学生社会声誉。

(二)就业稳定性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不扎实

就业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生计问题,也是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业稳定性差是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就业不稳定性让很多大学生盲目地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适应期出现频繁跳槽现象,而且调查数据显示,“跳槽越多,收入越低”。造成这种不稳定的就业状况的原因是就业质量不佳。业内人士认为,当工作与个人追求不符时,个人就业后就会出现就业满意度低、跳槽频繁等问题,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

调查结果显示,60.2%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接受过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课程学习,4.2%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公益培训或社会培训班,35.6%未参加过职业规划培训;57.3%不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政策,34.4%虽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利好政策略知一二,但并不认为其为自身带来实际益处。访谈发现,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但推广与宣传力度不够,诸多青年人对政策方针知晓度低,访谈对象表示政策虽多,但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优惠甚微。近四成高校毕业生不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或不认为就业政策能为自身带来实际益处。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虽是必修课,但存在四方面问题:师资缺乏专业素养,以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为主体;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多限于自我认知、就业情况、政策解读、求职技巧等内容,针对性不足,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条件、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个性化设置不足;课堂讲授形式单一枯燥,学生上课存在一些敷衍应付的心态;课程评价系统较为单一,评价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评价形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实践中的过程性干预指导与阶段性评价。

(三)“慢就业”现象普遍化:岗位信息与毕业生需求信息结构不对称

与岗位和就业扶持政策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质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部分原因,大学毕业生普遍就业信心低迷,低自我效能感与低物质主义取向,致使“慢就业”现象普遍化。“慢就业”是指部分毕业生在寻求就业岗位时,选择通过考公、考研等形式逃避就业。“有业不就”“慢就业”“懒就业”等现象大量存在,很多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和考研,虽然录取率较低,但仍然乐此不疲。

据调查,近70%的高校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大部分偏好于继续考研深造或选择公务员、事业编等稳定职业,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在访谈中,多数受访者表达了“求职难”的看法。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不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或者发布信息不够全面,这使得高校毕业生无法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一些高校毕业生不了解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缺乏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难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招聘要求。在此背景下,“铁饭碗”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加之河北省整体上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导致河北高校毕业生更青睐“体制内”工作。但目前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编都很难应对如此大量的“就业潮”,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内卷”现象。以上诸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影响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质效。

——摘自《河北社会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