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别被银行 “白名单”吓倒

来源:中国房地产网作者:发布时间:2018-07-27

  短短十天里,5笔总额超过500亿元规模的房企公司债搁浅。楼市调控在资金供应层面正在明显收紧。除了监管部门对房企发债的审核空前趋严之外,房企的传统资金来源——银行贷款也在进一步收紧,除了审核流程更严格、时间更长之外,还对贷款对象进行了严格限制,在多数银行,都有一份授信与贷款对象的“白名单”,这份“白名单”通常都是按照房企的销售规模和其在行业的品牌知名度排名,或者是规模排名前100强、50强甚至30强。在“白名单”之外的房企,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当大。

  本轮调控以来,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小房企的融资路径越来越逼仄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作为规模化的品牌房企来说,融资路径却依然宽松,融资成本也能保持相对低位。再加上地方政府越来越青睐与规模化品牌房企合作,这些规模化房企在拿地上也占据了优势。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几年,今年的调控加码和二三四线城市的楼市上升热潮中,这种“马太效应”的加速度越来越快。融资、拿地、市场,当龙头房企在这几个领域都占尽优势的时候,行业的垄断就无可逆转了。

  市场的趋势本就是走向集中,只不过是调控让这个趋势加速了。

  到现在,企业的规模和品牌的价值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几年前就有很多企业醒悟过来了,在拼命地进行规模化扩张,甚至不惜进行高成本负债来扩张,有的博对了,大势也帮助他们跻身50强、30强,跻身千亿房企。也有的企业醒悟得晚了,发力和转身的速度也慢了一拍,这些企业到现在就显得尴尬了,规模不上不下,品牌知名度不高,在龙头房企的凌厉市场攻势下且战且退,只是在市场的普涨中捡一些份额,这些企业,在市场还好的时候,也许还能在夹缝中暂时生存,但下一步呢?随着调控的进一步收紧,三四线城市的这一波需求热潮被消耗殆尽,这些中小房企手里的库存被消耗干净的时候,他们又该怎么办?融资已经很难,没有资金的“弹药”,想去抢地也难。即便是有二线城市的这一波“抢人”行情在,融不到资,拿不到地,也只能干瞪眼看着龙头房企吃肉。很快,在市场上没有声音的这些中小房企,也就只好被收购或者退出市场。

  品牌和规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死攸关。

  然而,对那些中小房企来说,还有机会吗?也许还有。在市场的潜力和热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的这个窗口期,认真梳理一下自己的资源、能力与品牌价值,制定行之有效的品牌发展战略,运用各种融资手段,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贷款,而且还包括股权融资、ABS、REITs等各种创新型融资手段,通过合作、联合等手段拿地,通过强大而有效的品牌战略和产品战略,让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的扩张与品牌的爆发,实现业绩与规模的正反馈式的迅速扩张和弯道超车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不是每个房企都能成为碧桂园、恒大、万科和融创,但这个行业从来不缺少逆袭的传奇,也许你的企业就是下一个。只要你够强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白名单”也会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