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注册

专家观点

我国金融信息服务的发展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 李文军 发布时间:2017-08-2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影响深远,尽管如此,中国宏观经济在政府大力度救市措施下仍取得了强劲增长,近年来势头虽趋向减弱,但仍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区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在波动中前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未来随着经济金融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将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媒介趋向多元化、技术趋向复杂、用户逐渐成熟、行业集中度提高、业务向国际拓展。
 
    (一)行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从初创到快速发展,行业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与国内金融市场的总体规模相比仍显得规模较小,不相匹配。中国经济未来20年内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将随之稳步增加,全民理财观念得到广泛普及并逐渐深化,金融信息产品和服务对投资者的指导参考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需要相关服务,以提高投资水平,获得更多金融投资收益。基于上述背景和信息与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加速进步的趋向,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无疑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有望占据世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重要地位。
 
    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创新步伐也不断加快,金融机构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创新产品,为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进一步丰富了投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风险,需要投资者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促使投资者增加对金融信息服务的需求。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完善国内证券市场结构的同时,也造成了金融信息数据的海量增长。互联网信息服务具有反应迅捷容量无限使用的优势,能及时提供各类金融数据信息服务,满足投资者全面、深入了解金融信息的需求。由于发展时间还较短,相较于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目前国内市场上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必将在需求驱动下,不断夯实技术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保持快速增长。
 
    (二)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
 
    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产品不断丰富的过程。我国互联网金融信息行业发展初期,以基础的股票行情软件产品为主,还有少数提供金融财经资讯内容的网站,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同质化都较为严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专业性信息服务企业迅速成长并达到了相当数量,产品形式越发多样,产品内容大大丰富,形式上既包括适用于PC终端、手机终端的软件系统,也包括财经网站及网络数据库等众多类型,在内容上涵盖了多个金融市场及多种金融投资产品等。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升级以及“三网融合”的推行,行业内涌现出了更多的创新型产品,未来产品进一步丰富是必然的趋势。
 
    产品丰富化首先体现为业务种类更加丰富,业务结构更为合理。未来,因应形势发展和市场变化,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环境,以构建稳固而具有高成长性的业务结构为目标,通过自主研发强化自身能力,通过投资并购、业务合作等方式取长补短,逐渐完善自身的产品线。要以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一站式服务为目标,协调好个人业务与机构业务轻重与比例,强化主导产品与服务,发展相关综合信息服务,形成既有突出优势又博采众长的更为专业、综合的金融信息服务体系。
 
    产品丰富化还体现为产品终端多样化。近年来,以基于个人电脑的客户端交易软件和Web网页形式为主、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发展非常迅速,用户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未来移动终端在通信中的地位还将提升,甚至将成为主要的通信方式,借助手机、机顶盒、移动电子设备等多种信息终端,投资者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也有望成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方式。
 
    产品丰富化还体现为证券增强版行情的推出促进了相应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免费即时行情(Level-1)数据信息早已难以满足机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对行情信息的深度需求,上证信息公司于2006年7月推出了具有增值内容的Level-2行情数据信息。2010年3月,深证信息公司也正式推出了具有增值内容的Level-2行情数据信息。港交所、中金所等机构也采用类似授权经营模式。市场上的金融信息服务商,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相对应的产品,满足了多层次投资者的需求,增加了市场收入来源,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保持对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个人和机构的投资渠道有较大程度的拓宽。银行理财产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贵金属、投资性房产和政府债券新品种逐年增多。为适应投资品种的逐渐改变,综合性金融服务商将成为发展趋势。服务对象从个人拓宽到机构,服务内容从证券延伸至理财产品,服务产品从网站、软件增加到新媒体、新终端,行业内公司大多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方向,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发展成为领先的综合性金融信息服务商。
 
    尽管我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相对于金融市场规模仍显得不足,相对于庞大的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用户,行业用户数量仍然较少,尤其是付费的高端用户数量非常少。中国证券投资者规模和网民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金融业产值也具有很大规模,相比较而言,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仍然偏小,未来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成长空间将十分广阔。
 
    (三)技术趋向复杂
 
    当今时代,技术革新的浪潮汹涌澎湃。世界各国金融市场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联性不断增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用户对金融信息的质和量都有了更大更高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商需要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能力,完善数据交换和压缩技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同时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的需要,服务提供商还需要不断提升数据分析与存储技术;为了更为及时、准确地将海量数据推送到用户终端,不断完善数据传输技术尤为必要。总体而言,未来行业发展所需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存储、传输等各项技术将会更趋复杂,综合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信息技术革新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持续升温,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包容、简便和高效特性,它极大地降低了服务成本,扩展了服务范围,使许多传统金融难以服务的人群成为服务对象,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以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平台。与此同时,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应用高速发展,三网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垂直搜索、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并提出挑战,促进信息服务提供商不断提升产品体验,丰富产品种类,创新服务模式。
 
    (四)市场成熟将推动用户更加理性和成熟
 
    早期为抢占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免费金融信息服务是较为普遍的模式,也导致消费者形成了免费惯性。随着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投资交易趋于复杂化,金融信息产品和服务对于各类用户的价值显得日趋重要,因此,金融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质量也需要随之不断增强和提高。同时,随着对互联网金融信息产品使用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用户对信息产品与服务更为熟悉,对其性能的优劣有更强的甄别能力,对于自身需求有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信息消费行为变得更为成熟和理性。各类用户在甄别、挑选信息产品和服务上,将会更多考虑自身的使用需求、预期效果、经济承受能力和使用习惯,更多客户将提高对金融信息价值的认识,愿意为金融信息服务支付费用。
 
    (五)并购和竞争加速,行业集中度提高
 
    行业集中度提高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历程还相对较短,互联网金融信息企业大多是针对证券市场的专业性公司,虽然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且产品和服务大多具备一定的独特技术优势和客户群体,经营状况良好,但同时在多个细分领域内均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不多,企业规模大多有限。另外,随着行业发展,企业分化现象也在加剧,企业经营规模和市场地位此消彼长,一些企业已形成一定的产品优势、规模优势或品牌优势,利用这些独特优势地位,通过强强联合或与其他大型互联网企业联合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体系,将是这些企业增强优势提高竞争力的理性选择;再者,优势企业对在细分领域表现较为突出的中小型企业,将会有意收购并进行业务整合,或进行业务合作,完善公司的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行业内的收购兼并活动必将促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六)“走出去”步伐加快拓展国际业务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A股指数有望纳入MSCI(明晟)国际指数。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深港通、沪港通由设想变为现实,中国资本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联动性逐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与国际地位日益显著,中国投资者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境外投资者对于中国金融市场信息的需求日趋迫切;另一方面,境内投资者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类信息也有了更高需求。随着市场发展和业务拓展,国内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资本实力和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一些领先企业也具备提供全球服务的能力,并将发展目标瞄准为布局海外开拓国际业务,一些企业已经试水海外市场。可以预见,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010-5936726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