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注册

专家观点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杨苏丽 李永健 发布时间:2021-09-01

  对策及建议

  (一)正视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

  青少年与互联网使用,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社会关注和讨论的议题。一方面,任何人、任何社会都无法摆脱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开拓了青少年社会化新途径。在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日渐常态化的情境下,保证青少年在互联网时代的健康社会化,需要社会制度、学校、监护人等的干涉与引导,但不必过度悲观消极。

  1.互联网构筑青少年求知新途径

  在近十年的调查中,青少年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学习的比重不断提升。尤其在疫情期间,网课成为学校开展教学活动、青少年汲取知识的最优选择。此外,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自律能力不断提高。在2020年的调查中,61.8%的青少年认为上网课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有所提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34.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通过网络搜索或学习类App求得问题解决,74.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在“所有情况”“多数情况”下都能控制好自己不去上网玩。可以看出,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互联网不仅确保了教育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为青少年求知提供了新途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通常背负着较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难以在青少年学习过程中给予全面及时的指导。不仅如此,互联网海量便捷的信息搜索、浏览功能,也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全新的了解世界的“窗口”。从这一方面来说,互联网为青少年构筑了全新的求知途径,也是青少年感知社会、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窗口和补充。

  2.互联网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时代观念和时代使命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室、教师和学生构建了主要的受教育空间和教育主体,在这种教育背景下,虽然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环境更加单纯,受到外界声音影响的可能性更小,但传统老套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容易导致青少年视野狭窄,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受教育的场所和知识来源早已不局限于教室内部和教师传授。互联网搭建的平台让青少年能够及时了解发生在学校之外的事件,并通过媒体引导、网友评论把握事件风向,使得青少年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体察社会热点,开阔视野,促成青少年时代观念和时代使命的及时更新。

  3.开阔社交面,缔造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互联网一方面将青少年的现实好友转移到了网上,开辟了其与现实好友沟通交流的新路径另一方面,网络为青少年与现实之外的同辈群体沟通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能。青少年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交集的同辈群体的生活经验,这些经历能够极大地丰富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此外,青少年可借助网络空间展现个人生活状态、发表言论、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进行自我表达,实现自我价值。

  (二)多方联合,净化青少年社会化网络空间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无法回避,只能通过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在虚拟层面的社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监护人:熟识法规,加强引导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第一场所,监护人正确、合理、合法履责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监护人不仅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还要知悉相关法律规定并做好对青少年的法律知识熏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素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我国首部《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为例,该规定中,部分内容涉及互联网运用过程中网络运营商与监护人、青少年之间关系处理和责任分配,青少年及其监护人知悉相关内容,不仅有助于监护人在必要时刻合理合法保护青少年权益,也能使青少年做好自我保护。此外,监护人要做好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使

  用过程中使用青少年模式,控制互联网使用时间和浏览内容。

  2.学校:重视和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作为学龄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做好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对于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也不能掉队。目前来看,学校在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育理念落后。一些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仍沿用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初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互联网应运技术,在青少年运用互联网日渐娴熟、无师自通的今天,这种教育理念已经落后,面临淘汰。二是教育时间集中,教学模式单一。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不应该只集中于某一节课或者某一个学科,而应该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育中,教师结合社会热点、新闻时事等开展课程教育,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教学内容吸收和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社会:加强监督与规制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直是国家、社会层面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为此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目前来看,仍存在相关部门执法监督不严、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明确、多方合力治理未落到实处、相关企业趁机钻空子的问题。以“弹窗广告”为例,这类广告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包含病毒链接、色情信息,与法律漏洞、相关部门履职不严、问责不到位息息相关。创建净朗的网络空间,相关部门不能缺位。

 

——摘自《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010-5936726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