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注册

专家观点

黑龙江省互联网综合治理体系的经验研究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王建武 发布时间:2022-09-01

  六 应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事件具有网络信息多元裂变、公众心理复杂、公众多元、公众参与行为多样等表征,这对政府构建社会信任关系、果断处置网络舆情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当负面网络舆情发生时,根据以往舆情传播规律,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密切关注舆情变化,主动掌握舆论导向主动权。

  (一)信息权威发布,避免负面舆情对政府整体形象造成损害

  通过权威发布及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切割,避免将责任矛头直接指向政府。首先,针对网络舆论的质疑声音,权威部门要及时发布信息给予回应,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避免信息空窗期过长导致质疑声音和谣言蔓延。针对网络谣言,要通过法治手段对其进行打击和治理。其次,信息发布除了讲究时效性外,更应注重正确的发布方法,要注意早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揭露,避免因为不该出现的失误而误导了舆情,从而给工作带来被动。最后,网络宣传管理部门要主动对舆情信息进行切割,比如,在舆情传播过程中,要及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的舆论信息,避免第一时间或过早把责任矛头指向政府。

  (二)选择公信力强的主流媒体发布信息,占领舆论高地避免引发次生舆情灾害

  要通过公信力强的主流媒体发布信息,通过权威媒体主动引导舆论。首先,网络宣传主管部门要主动邀请国家级权威主流媒体正面客观参与舆情信息报道。通过分析舆情信息发布热点地区发现,北京是舆情发布的主要地区,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国家级媒体的集中区域,因此要主动邀请国家级新闻媒体参与报道,主动引导舆论走向,占领舆论高地;其次,权威部门信息发布要全面,不留信息死角,避免舆情苗头转向引发次生舆情灾害。当前黑龙江省发生的一些舆情表明,舆论主题极易引起借题发挥,引发

  舆情次生灾害,因此权威部门发布信息要尽可能全面,不留信息死角。

  (三)网络宣传管理部门要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在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管控中,应突出“议程设置”在社会传播中的有益性、有效性,使社会公众充分了解突发事件的舆情,设置社会公众关心议题是成功引导舆情走向的关键。建议网络宣传部门会同主流媒体多发布主要领导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以及参与事件的处置过程,要主动占领舆论高地,同时还要邀请第三方专家对事件进行权威解读,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及时发布,通过权威专家解读引导舆论走

  向,缓解政府相关部门压力,提升并修复政府公信力。

  (四)大数据时代网络宣传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舆情管控策略

  政府首先要从网络舆情事件中迅速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其次要从事件震源传播和传播规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要从信息发布和权力来源两方面做出舆情事件应对策略。在网络舆情传播中,政府可以针对不同归因责任的舆情事件,以“表明立场”为出发点,分别采取“否认型”“淡化型”“重塑型”“支持型”四种类型的舆情传播策略。“否认型”传播策略包括回击指控、提供理由或证据直接否认危机的存在;“淡化型”传播策略包括寻找完全出于无法掌控的意外借口、寻找没有或不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合理性;“重塑型”传播策略包括迅速宣布补偿、郑重道歉;“支持型”传播策略包括正面提醒、利益攸关方迎合、强调组织自身受害的共鸣感宣示等。

  (五)建立网络舆情治理联动机制,构建大舆情格局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即时化、裂变化等都对网络治理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安全维护已经不再只是单一网信部门的工作,而是涉及众多相关管理部门。因此要建立网络多元协同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网络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例会制度,协调不同的网络管理部门,研究处理本地区网络安全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情况,认真落实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定事项、工作部署和要求,把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健全日常情况通报制度和联席处理的日常工作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增强大局观念,充分发挥网络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网信部门要联合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有关部门,以及重点媒体运营企业,召开联席会议,即时通报重大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微空间”的倾向性问题,提出引导和管理意见。三是建立“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协同参与网络治理机制,网络治理不只是政府的责任,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可以建立网络舆情举报奖励制度,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社会个体参与网络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积极监督和举报网络不良信息的个人或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摘自《黑龙江地方治理发展报告(2021~202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010-5936726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