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资讯
“以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基建不适合作为政府短期刺激政策的工具。”11月13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第11届财新峰会:重建全球信任”上直言,新基建此类投资主要还是交给市场、交给企业。
“有人担心这样能不能发展起来?我想没问题,潮流来了以后,市场机会来了以后,挡都挡不住。”刘世锦说。
刘世锦认为,“新基建”与“铁公机”(即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建有三点区别。首先,从经济学意义上,传统基建基本是由政府直接主导运营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新基建则是具有平台经济特性的技术或产品,一般由企业投资运营,可通俗理解为企业的商品。
其次,“企业投资是要赚钱的,是要讲回报的,至少是要有现金流的。”刘世锦指出,在投资回报方面,新、老基建有显著区别。与政府此前投资的运营效益不佳的项目相比,新基建的“弹性容忍度”更低,因而也不适合由政府主导。
更重要的是,刘世锦认为,现在新基建本质上属于一种由新技术支撑的一种新的产品。这些产品很多还不成熟,正处在成长期,它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更适合风险投资。他以5G为例,称这项技术还需要在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精准机器操控等垂直领域应用,待使用成熟后,才能“大显身手”。
政府应该在新基建中扮演何种角色?刘世锦认为,政府更重要的是把市场秩序建设好,包括开放一些公共部门的信息,保护信息中间的隐私。“最近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平台有没有垄断性,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可以讨论的,也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有一点很清楚,政府是要促进公平竞争。”刘世锦认为,这些事情才是政府重点要做的。
刘世锦还强调,要重视并加快补上数字技术基础研究的短板。在刘世锦看来,基于人口优势,中国在新基建市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的产业配套能力也很强。但是,中国在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方面仍存有短板。“比如说像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的平台,基本上都是国外那些大公司的。国内现在也在发展,但是还是比较少。”他举例称。
“没有一流的基础研发,应用研发搞到一流很困难,很可能是二流、三流的应用产品。”刘世锦认为。关于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刘世锦指出,构建可供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价值观、环境、机制、规范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