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青年发展
  以《中长期青年发展... 详情>>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学部主... 详情>>
最新资讯
祝宝良: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及建议
来源:腾讯网  作者:祝宝良   发布时间:2022-04-28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前一天的4月17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召开“2022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主体感受”主题研讨会。会上,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就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作了整体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他测算上海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可能分别导致我国全年GDP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这两个超预期因素的出现加剧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三重压力”,实现预定全年增速目标难度加大。他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切实解决市场准入与资本无序扩张的红绿灯问题,解决好预期问题,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二是货币政策要加力。三是刺激消费,基建发力,保障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不出现断裂。四是通过扩招的办法来减少就业压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4月17日CWM50闭门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首先,按照一季度各月的经济权重的特点,1、2月份对当季贡献的GDP应该在3.5%左右。3月11日两会结束以后,长春开始封城、3月28日上海开始封城,还有30多个城市采取静止行动。吉林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的1.1%左右,对3月份经济带来一定影响,全国消费很可能出现负增长。

  但上海经济占全国GDP比重3.8%,产业链供应链长,影响更大。跟踪汽车行业,上海开始封城以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将近60%的工厂停工,上海产业链的影响比吉林显著。因此,受疫情影响更严重是在4月份甚至二季度。按照兰州大学的预测,上海的疫情可能在5月初实现社会层面的清零,上海开始解封。

  两会确定了今年的GDP增量目标是5.5%,但是两会以后,上海疫情的爆发、俄罗斯乌克兰冲突超出预期,其影响并没有考虑在今年两会上确定的GDP增量5.5%的目标里面。所以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第二要把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对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做一个评估,从而相应调整我国的经济政策。

  一季度消费、投资、进出口、物价、就业的形势分析

  疫情影响导致经济出现很大的波动,但从过去两年的各类经济指标的平均增长看,季度方面的经济总量如GDP,基数效应基本上已经消失。工业生产、消费、出口等基数效应也基本消失,季度之间的差别比较小了。但是,基数效应比较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投资等。从目前公布出的一季度数据来看,

  (1)一季度的消费增长在缓慢恢复,但到3月份较快下降。1、2月份消费增长三年平均4.3%,与过去两年消费增长4%相比,没有较多的上升。受疫情影响,3月份消费降幅较大。

  (2)一季度投资增速比高于预期。基建和制造业的投资增长是比较快的,但仍然是恢复性的增长。由于基数原因,同比增速很快,但三年平均增速和环比增速并不很高。例如基建投资2022年1-2月份三年平均只有1.1%,但是1-2月份同比达到8.1%;制造业投资1-2月份三年平均为4.4%,而1-2月份同比增长20.9%。房地产投资同比3.7%的增速超过预期,但是要看一季度的具体情况。从投资上来说,增速比预期的要好,特别是房地产,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在预期之内。

  (3)出口的拉动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季度名义增速仍然较快,但是今年1-3月份的出口价格平均在10%左右,进口价格在13%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出口增速已经放缓到3%左右,而去年全年出口量在16%左右。进口增速实际上下降5%左右,主要反映了内需不振,但3月进口下降也与3月份港口船舶交通受阻有关。考虑到货物进出口顺差情况,按不变价计算,净出口可能提升了一季度的GDP在0.4个百分点左右,仍然是正的拉动,好于一般预计的今年净出口对经济拉动可能在零左右的情况。

  考虑到财政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拉动作用提高,从三大需求看,一季度GDP增量可能在4.5%到5.0%之间,比如4.7%或4.8%。

   4)物价方面,1-3月的数据表明主要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也有疫情导致的供给冲击产生的成本上升因素。国内的CPI涨幅并不太高,包括核心通胀、CPI的环比,但是同比的PPI的涨幅迅猛,特别是3月份的环比出现上升,这与俄乌冲突有关。

  5)就业压力较大,失业率有所抬升。1、2月份16-24岁的失业率达到了15.3%,3月份失业率还会继续上升。

  疫情和俄乌冲突对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评估

  俄乌冲突与上海等局部地区新冠疫情加重,这两个超预期因素的出现加剧了当前中国经济的“三重压力”:

  (1)需求收缩。市场主体预期进一步减弱,全年实现5.5%的增速目标难度加大,有必要针对疫情和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开展评估。据一些研究报告,包括应用大数据研究,譬如用上海乘地铁的人数与上海GDP做相关分析,用上海周边运输大数据,以及调查汽车、半导体、医药等产业链等,仅上海的疫情可能会导致我国二季度GDP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上半年的GDP增速下降0.6个百分点,全年的GDP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

  (2)供给冲击。俄乌冲突导致我国产品价格上升,同时也考虑到美欧对俄罗斯制裁以后对我国的间接影响,以及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们大概做了一个估计。利用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假定世界经济今年从4.4%下降3.6%下降0.8个百分点,俄乌冲突导致原油价值从去年年底的70美元涨到今年平均100美元每桶,预计得到今年中国的经济因为俄乌冲突下降0.2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并不一定是受到输入性的价格或者是供给端冲击对价格的影响,没必要针对供给端冲击做出太激烈的反应,譬如不影响降息降准。

  (3)预期减弱。企业家预期和相当一部分干部预期,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当前的核心问题就是预期问题。影响预期最主要的是市场准入和资本设红绿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房地产融资约束、平台企业反垄断、互联网金融、数据安全等。官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造成政策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预期不稳,财政货币政策边际效应大大减弱。俄乌冲突加上疫情,又导致企业、居民预期减弱。

  两会确定的今年的财政政策是超出市场预期的,而且比较精准、也比较清晰。如果没有新疫情散发和俄乌冲突,5.5%的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财政支出的力度、支出结构不一定要发生大的变化。新冠疫情如果在5月中旬能控制住,对今年经济的影响可能会下拉0.5个百分点以上。所以从二季度开始,需要采取一些政策,努力实现经济增加目标。

  政策建议

  第一,切实解决市场准入与资本无序扩张的红绿灯问题,解决好预期问题,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其中包括平台经济的反垄断的问题、平台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比如互联网征信、互联网数据安全等中概股一系列问题。

  第二,货币政策要加力。建议适当的降息,即使不降息,建议中小微的服务贷款采取贴息的办法解决目前中小微企业的问题。如果这些政策比较难实践,还建议针对目前工信部提出的“专新特精”的中小科技企业,发放一些稳岗贷款,稳住中小企业,拉动就业。汇率政策要灵活,不必过于关注中美利差,即使国内通胀有所上升,但目前看主要是输入性的通胀,并不是国内需求拉起的。

  第三,刺激消费,基建发力,保障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不出现断裂。首先是消费政策。给灵活就业人员、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困难地区发放一些消费券和收入补贴。其次,必须压实地方政府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把基建投资稳定在7%,甚至7%以上,通过基建来缓和对冲消费下降的影响。第三是房地产政策,建议按销售房子的销售款的数量和按比例冻结预售款。阶段性放松三条红线和两个上限,保障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不出现断裂,降息也鼓励房地产消费。

  第四,通过扩招的办法来减少就业压力。今年的就业压力较大,建议扩招本科、职高100万左右,减少就业的压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