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皮书数据库作者:发布时间:2025-07-29
搭建沟通平台,实现双方沟通制度化。两国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如在“一带一路”倡议、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签订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协议、制定合作项目清单。进一步加强两国高层互访及双边务实磋商,促进中欧班列更多线路、班次开通,使长江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成为连接两国的重要纽带。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为区域经贸合作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也有助于提高两河流域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联盟,民间参与”的综合发展格局,发挥多元参与主体的重大作用,双方要建立和健全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上述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以国家为主导的多层次合作体系,健全立法与司法保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领作用,构建两河流域企业合作发展的法律框架和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来规范企业间的合作行为,同时也要注重对企业合作协议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加强对两河流域投资环境的风险管控。注重各参与方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保证各方均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中国和俄罗斯企业在合作期间曾发生过前期调查不充分而导致项目失败的案例,两地区的企业应仔细调查项目状况并对项目进行多方风险评估后再进行合作。
俄方应积极与当地民众及地方政府沟通,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降低或转移合作风险给双方带来的损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人文合作领域,两地区应建立以高校为主导的多层级合作机制。民心相通对推动两地深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利用民间外交优势加强两地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加强“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及其他合作形式的引领作用,并积极开展两地文化展、艺术展及旅游观光等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以进一步深化两河流域人民之间的沟通往来。
在“长江-伏尔加河”区域合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工业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两个因素。双方应加强对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的开发与引进,扩大进出口合作。建议建立“长江-伏尔加河联合研发中心”,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同时,还可通过设立科技基金或投资基金来激励合作研发。鼓励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机构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利用长江中上游六省市的资金优势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技术优势,实现两地在资金与技术上的互补,挖掘贸易潜力,使两地经贸结构更加合理。
降低贸易壁垒,加速商品流动,提升贸易的便利程度。一方面,非毗邻而造成的地理限制需要两个地区特别是伏尔加河流域加强运输、通信和物流便利化建设。在既有“欧亚大陆桥”南端,沟通长江与伏尔加河“渝新欧”大通道,在此基础上,实现陆路、水路、航空运输联运,增加通信及电子信息系统建设投资,促进交通通信便利化,减少交通运输成本与沟通成本。另一方面,加大中俄两国特别是俄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普及力度,加快俄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支付规范化进程,扩大俄方居民及企业电子商务参与规模,降低空间距离造成的贸易壁垒。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为中俄两国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商贸服务;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实现双赢。简化通关手续,减少中俄贸易中的人为障碍,打造专业化园区和经济特区,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投资便利化程度。
从国际经验来看,外商投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中俄两国之间开展经贸合作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方和俄方都应积极推进专业化园区和经济特区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外部经济性,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在相互投资方面,遵循比较优势原则,长江中上游地区六省市将优势产能转移至伏尔加河流域,可使俄罗斯高技术资源和中国产业化能力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产出效率,扩大市场规模。
重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培养专门人才是促进两国互利双赢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中俄关系的日益深入发展,两国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长江-伏尔加河”区域合作进程中出现一些困难与挑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俄罗斯高校汉语专业和中国高校俄语专业的人才;二是能将汉语和俄语应用到法律、经济、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人才。长江中上游六省市地域广泛、人口众多,“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应该加强跨区域的校际合作与交流。
中方应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具有鲜明办学特点且在语言、社科领域优势突出的高校,打造一流的优质科研平台。俄方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派遣留学生、交换培养等形式,培养掌握汉语、俄语、法律及国际贸易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与俄罗斯在互相学习与理解的前提下,共同培养与中俄经贸合作相关的专业人才,为两河流域居民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化服务。
加强双方人文教育和其他非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互信以促进经贸领域的合作。一方面,加强对涉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注重外语人才培养。首先,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次,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要坚持市场导向,以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为基础,建立“精细化”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增加双语教学比例;完善实习实训基地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培养符合两河流域特色的外贸人才为目标。对于从事贸易工作的人员而言,不仅要学习本区域内的法律法规知识,还要了解该区域环境下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此外,还应注重提高自身俄语、英语水平并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孔子学院、“汉语桥”比赛等活动,在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挖掘、培养语言人才;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中俄政府间留学生交流项目也可作为支持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综上所述,为使两国未来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经贸方面开展合作时减少不必要的困扰,中俄两国应该注重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而为开展高效经贸合作提供人才支持。
全文参见《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发展报告(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您当前的IP是:222.128.151.74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