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皮书数据库作者:发布时间:2025-07-29
巴西政府重视中文教育在巴西的发展,不断丰富中文教育供给内容与形式,巴西中文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供需匹配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巴西中文教育供需现存问题
1. 中文尚未被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
中文尚未被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是影响巴西中文教育发展进程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国民教育体系反映国家对教育的规划;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国民教育体系是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总纲领。尽管巴西政府积极鼓励当地开展中文教育,但由于巴西整体教育水平还有待提升,且当地教育分权,各州、市、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大,中文教育在短时间内难以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文教育供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少全国统一的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目前巴西并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各地区、各类中文教育供给主体自主规划课程门类、选取教材、安排课时,自主拟定结课方式与考核标准,随意性较强,不利于中文教育的质量提升。
(2)供给主体层次分布失衡
对于面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文教育而言,目前巴西中文教育的供给主体以孔子学院为核心,教学点下设至当地高校与公立中小学,规模有限,供给主体层次分布不均衡。以巴西最大的城市里约热内卢为例,当地拥有拉美最大的市级公立教育体系,现有近1600所公立中小学校,但保守估算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校不足1/10。
(3)中文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结课证书实际功用有待明确
目前,巴西仅有圣保罗州立大学中文系、2所葡中双语学校、1所里约中国国际学校和华文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中文课程,帕拉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和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将中文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其他中文教育供给主体均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中文课程,学生流动性强,不利于深入学习中文。通过考试后学习者可获得结课证书,但并未与升学或求职相挂钩,证书的实际功用仅是作为该阶段的学习证明。
(4)师资到岗和教材到位阻力大
巴西中文教育的师资和教材主要由中方提供,但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师资到岗和教材到位并不容易。
首先是师资。志愿者教师的审批流程及签证时间长。按照外派志愿者的审批流程,当地孔院在拿到用人计划批复后才能联系志愿者签订任职协议,而后才能让志愿者申请签证,环节多,时间长;另外,巴西签证周期长且实行预约制办理,预约名额有限。
其次是教材。据访谈对象王老师介绍,中国为各地孔院提供教材,但教材运抵巴西后需由巴西孔院负责人前往海关办理相关手续并缴纳清关费用。有的孔院在教材清关方面的一次支出就超过3万雷亚尔(折合将近4万元人民币),这对于当地孔院来说是一笔较重的负担。
(5)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有待加强
由于缺乏相关统筹,包括巴西教育部官网在内,目前难以系统地检索到与巴西中文教育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相关信息资料往往来源于赴巴任教的公派教师、志愿者,或相关研究人员,但由于部分资料并未对外公开,难以获取。访谈对象陈老师对于巴西本地华文教育的研究数据是通过逐一走访学校获取的。
2. 需求分众化,供给大众化
巴西中文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众化明显,而供给则是面向更广大的学习者群体,在个性化课程和多元化教学资源两个方面反映出供给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
(1)个性化课程供不应求
①混班教学,不同年龄段学习者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中文课程在巴西多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这类选修课大多以中文水平划分班级,由于面向在校学习者和社会人员招生,同一班级内学生构成复杂,特别是基础班,学习者的年龄跨度甚至达到40岁,尽管均为中文初级水平,但青年与老年人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显然不同。即便均以兴趣型动机为主,两者对新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是不同的,教师往往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②综合教学,不同职业学习者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目前巴西部分孔院已联合当地政府部门、中资企业开设专门用途的中文课程,但课程往往以中国文化、相对通用的商务汉语为主,缺少对职业需求的细致划分。各行业的学习者中文应用场景不同,相应的学习需求也不同,通用的综合教学难以满足在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本土化教学资源供不应求
巴西中文教学所用的教材以中方提供的教材为主,此类教材由中文版翻译为葡萄牙语版,而巴西所使用的葡萄牙语又不同于葡萄牙的葡萄牙语,缺乏针对性;教材由中国出版,中国与巴西的文化差异较大,教材中的案例有的不能契合巴西实际的情况,且难度与学情匹配度不高,本土化教材的需求非常迫切。
(3)本土化师资亟待培养
巴西中文教师中2/3的为中国教师,包括在当地私立中文机构担任华文教师的华侨,也包括由中国外派的教师、志愿者。前者由中国移民到巴西,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培训,且在当地以兼职形式参与机构教学工作,教学专业程度和在岗时间难以保障;后者一般为国内相关高校的在职教师或学生,学历层次为本科及以上,外派前接受过统一的培训,任期大多为1~3年,由于更换频繁,且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教学工作难以较好地满足本土化的需要。
3. 需求缺少持续性强化,供给难以深入
整体上来看,巴西民众对中文学习的需求高,常常出现中文课程报名人数远超计划招生人数的现象。如里约葡中双语学校首批计划招收72名学生,且数学等理科类课程成绩优异者优先,在有限定条件的情况下,报名人数仍超过了500名。访谈对象也表示,孔院开设的中文课程往往供不应求。但随着中文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持久度降低,动机迁移或削弱,生源就会出现大量流失。
(1)学习者中文学习基础薄弱
巴西中文学习者以在校生为主,巴西教育部于2024年2月22日公布的基础教育最新数据显示:巴西18~29岁年龄段人群中,有880万人未完成高中学业,也没有在其他基础教育机构就读。由此反映出部分学习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从侧面也可以对学习者的中文学习水平进行推断。
(2)学习者需求持久度不足
除了有专业学习和工作需要的学习者,更多的中文学习者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而学习中文,这类动机尽管是内在动机,但往往较易迁移,当新鲜事物出现时,学习者可能会将关注和精力转移,再加之中文学习难度较大,学习者需求难以维持。
(3)中文应用场景少
对于巴西中文学习者而言,当地中文应用场景较少,缺少语言环境,即使掌握一定程度的中文,一段时间内不加以练习和应用中文,中文水平也会下降,这也成为影响中文学习需求的因素之一。
中文课程是连接学习者需求与主体供给的重要桥梁,参与中文课程学习的人数随学习难度增加呈递减趋势,桥梁的连接作用相应减弱,导致供给难以深入。
(二)巴西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1. 加快推动中文进入巴西国民教育体系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重申推动两国科研、教育机构和留学生交流的愿望,进一步推动在巴中文教学和在华开展巴西葡萄牙语教学,促进更多中国学生赴巴西开展学术交流,便利两国对对方国家现行的学位认证机制的了解。2024年是中巴建交5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中文教育在巴西的发展迎来新机遇,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将中文纳入巴西国民教育体系。
(1)分区域拟定中文教学大纲,鼓励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
巴西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推动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鼓励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加强各类供给主体交流,推动中文教育供给主体层次分布逐步均衡化。考虑到巴西教育制度中的教育分权,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并推行全国范围内的教学大纲,但可以以州、市为单位拟定相应区域的教学大纲,或试点推行孔子学院相对成熟的大纲和课标,并逐步完善。
(2)畅通师资到岗和教材到位的渠道
师资到岗和教材到位情况直接影响中文课程的开设,在手续办理等环节的时间、费用将导致师资和教材的暂时性短缺,形成供给缺口,降低学习者需求的满足度。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巴西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制定相应政策,畅通师资到岗和教材到位的渠道。例如设立中文教师签证办理快速预约通道,缩短预约等待时间;再如适当减免教材清关费用,保障教材供应到院、到校。
(3)建立中文教育相关的资料库
巴西政府可推动建立当地中文教育资料库,由主管部门定期统计各类中文教育供给主体的招生情况、开班情况、生源数量和质量、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信息,并形成反馈机制,动态调研学习者满意度,形成阶段性调研报告,使巴西中文教育的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2. 细化需求领域,提供分众供给,增强供给质量
基于巴西中文学习者丰富且分众化的学习需求,若以增强供给质量为目标,则需细化学习者需求领域,提供分众供给。
(1)丰富个性化学习资源
一是提高中文课程的针对性,细化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特别是明确在职学习者的工作领域及其对应的中文交际场景,以交际为导向开设个性化合作课程。二是推广使用中文学习平台,并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的作用。一方面中文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个性化课程;另一方面,相关数据显示,巴西Tiktok用户注册使用量在全球排第二名,被访谈的学习者也表示会通过YouTube等平台观看与中文学习、中国文化相关的视频,这些平台的资源开发与供给应用此前往往被忽略,各级各类中文教育供给主体可在相关平台自主设立账号,发布课程片段、文化活动预告与报道等,依托大数据平台推送给对中文学习关注度高的用户,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2)加快培养本土师资、研发本土教材
培养和研发符合本土化需求的师资、教材是当前巴西开展中文教育的迫切需要。针对本土师资培养,一是提高教师待遇和保障,鼓励本土中文专业学生从事中文教师职业;二是发挥现存本土师资的带头作用,开展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针对本土教材研发,一是充分调研本土中文学习者需求;二是邀请本土资深教师和中文系教师参与编撰,提高教材语言的精准性和案例场景的生活化。
3. 调整供给策略,发展“中文+”,激发需求活力
巴西中文学习者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其学习持久度不足,这也反映出巴西中文教育不能仅立足中文教学课堂和文化活动,更应关注实际的中文应用与就业需要,调整供给策略,进一步结合区域优势,将中文学习和职业发展相结合,增强学习动机,激发需求活力。2024年3月,巴西“中文+农业科教发展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由中国华南农业大学和巴西马托格罗索联邦大学合作建立,是中巴农业领域“中文+”的有益尝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聚焦目前中巴合作基础良好的经贸、文旅领域。
(1)“经贸合作+中文教育”
中巴经贸合作基础良好,我国对巴投资主要涉及能源、矿产、农业、基础设施、制造业等行业,目前已有超过200家中资企业在巴西投资兴业,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里约领区中资企业机构共54家,包括电力、石油、金融、贸易等领域。中资企业的创办与发展往往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目前中资企业的中文人才需求和预想仍有差距。登录巴西本土招聘网站“catho”检索发现,用人单位往往明确标注对西班牙语、英语的需求,岗位说明中注明要求中文水平的占比较小,与中文相关的就业岗位还不多。此外,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加大访企拓岗力度,与当地中资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搭建实习实践平台,畅通就业渠道。
(2)“文旅服务+中文教育”
随着中巴关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活动日益丰富,且拥有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举办经验,巴西“文旅服务+中文教育”是一条发展“中文+”的新路径。
中巴两国自2024年2月19日起向互以商务、旅游、探亲为入境目的的对方国家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10年、可多次入境、每次停留不超过90日的签证。2024年春节期间,携程平台巴西整体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6倍。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住宿、景区等领域及周边的发展,相应地,从接待国际游客的需求出发,鼓励服务行业从业者和市民掌握基本交际用语很有必要,有助于提升当地多语服务能力,推动旅游行业发展实现增收。从中文教育的角度考虑,相关行业的中文培训就成为新的需求。对于中文学习者而言,参与此类中文课程能更直接地应用于服务场景,既满足了兴趣型动机,又在实际应用中增强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型动机,有助于增强学习持久度,助力供给向更深层次延展。
全文参见《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报告(20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罗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您当前的IP是:222.128.151.74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3507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