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登录 | 注册

专家视角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 专家:差异化发展规划先行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慧慧 发布时间:2020-11-13

  社科论坛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皮书发布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李慧慧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 李慧慧 实习记者 牟昊琨)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社科论坛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决胜全面小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及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塞尔维亚、泰国等国家的10位学者,以及国内20余位专家一起参加了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降至4%,虽然高于1.7%的全国贫困发生率,但和2017年相比,降低了2.9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减少了429万人。

  转机源自乡村旅游等新产业的发展。蓝皮书指出,调研发现,乡村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不少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依托特色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展农家乐、牧家乐、田园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等项目,使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近年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各省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大多保持在20%以上,发展潜力巨大。其中,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例达2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专家在调研后发现,虽然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在老百姓致富增收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化和盲目性,县域科学系统的规划缺乏;多地的旅游扶贫项目呈现出“散点化”的发展态势,贫困村之间发展模式简单照搬、模仿,未能形成“错位发展”的整体布局,同质竞争现象严重;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旅游项目投资所需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严重短缺,原始积累不足,乡村人才外流和空心化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缺口较大,难以在短期内补齐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及旅游扶贫工作的推进。

  蓝皮书认为,提升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质量,需要各相关部门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统筹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全面激发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内生动力,既扶志又扶智;创新旅游扶贫开发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工作。

  最后,专家指出,不能忽视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也不能盲目夸大旅游业的作用,只有全力整合旅游发展要素,并加大与其他乡村生产生活要素的关联度,才能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更大的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