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登录 | 注册

专家视角

专家观点 | 宋瑞:充分认识旅游的多重性和多重价值

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作者:宋瑞 发布时间:2021-04-19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现代社会风尚里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旅游已经成为各年龄群体的日常。人们为何出发、缘何旅游?古今中外的芸芸众生,究竟在旅游中寻求什么?这是颇为有趣也极为根本的问题。细究起来,多是追求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

  

  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正是领悟到“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古人给予“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等的重要性。登上泰山,目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在赞叹其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神奇秀丽之余,人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深入溶洞,看到造型各异的钟乳石,了解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漫长岁月的沉淀,人们会更加清楚地理解从碳酸氢钙到碳酸钙的变化。踏入山地,亲见奇峰突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的丹霞景观,观察块状结构的岩层和垂直分布的节理,了解厚层红色砂岩、砾岩的构成,人们会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地质地貌的复杂多变。旅游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真实世界里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获得书本所不能替代的陶冶和冲击。这一价值,不仅对学生而言必不可少,对于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现代人,也众生皆宜。更进一步地,不仅对于游客如此,对于旅游地的人们来说,旅游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方式呢?在主客交流之际、于我者与他者之间,当地人不仅得以了解外来游客身上所蕴含的异地文化,而且能切身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旅游,显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旅游也是一种成长方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过程,促进成长与发展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惯常环境下的学习和生活之外,非惯常环境中的旅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成长途径。旅行中的诸多体验,不管是长途跋涉、远足锻炼,还是适应环境、随机应变,又或者是协调沟通、团结互助,对于参与者而言都是一种难得的历练。从早期欧洲青年的壮游,到当下风行的团建,从青少年的研学旅行,到各个群体广泛参与的红色旅游,其中既有身体与毅力的磨炼,更有精神的涵养和思想的积蓄。从旅游地的人们来看,参与旅游往往也是一个了解外部、内在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体现于个体对市场、对社会的了解,也体现于对自我、对族群的认知,更体现于群体观念与组织形态的演化。可见,旅游对于个体、群体乃至民族的成长,无疑都有重要意义。

  旅游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谓生活方式,乃是人们受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平日周末,不管是休闲度假还是观光游览,不管是自驾出游还是高铁出行,不管是蜜月旅行、研学旅行还是健康养老,旅游已从少数人的活动变成多数人的生活、从偶然性的奢侈变成日常性的消费。旅游进入了空前大众化和普遍化时代,成为更多人的生活习惯、更具广泛性的生活制度和更加突出的生活意识,也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旅游在促进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然,学习方式、成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交错掺插乃至合为一体的,只是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乃至同一阶段的不同场合侧重有所不同而已。不管是学习方式、成长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不论是对旅游者而言还是对当地人而言,归根结底,参与旅游都是为了追求人的发展,是其美好生活期许的体现和实践。

  以上对旅游多重性的理解,主要是从个体角度分析的。如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发展旅游同样具有多重意义。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发展旅游主要是为了创汇,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兴起后,扩大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成为主要任务。时至今日,随着“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提出,发展旅游已逐步超越创造外汇收入、刺激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而更加强调其满足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和谐、促进文化发展、平衡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乃至提升国家形象的非经济功能。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过程中,旅游发展从强调经济功能转向突出综合功能是必然要求。因此,需要明确旅游发展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同时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旅游发展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当旅游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时,必然要求将发展旅游的关注点从其经济属性向社会、文化等属性延伸。这既体现了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规律,也是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发展历程可见,最初强调其产业特质,而后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再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演变契合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要充分重视旅游的多重价值,发挥其综合带动作用。为此,需及时调整旅游业功能定位,同时从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等角度提供全面支持,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可供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多更加丰富、可供终身享用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作者: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