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登录 | 注册
登录 | 注册

专家视角

专家说乡创|陶卓民:创意开发,农旅融合,疫情常态化下乡村旅游如何更快发展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陶卓民 发布时间:2021-10-15

  广袤的长三角乡村里,隐藏着美丽山水、非遗文化、运动休闲等多种“富矿”,亟待人们去再开发。

  新时代,如何打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通道?在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背景下,文化旅游的力量、乡村产业的托举作用、创意融合对于创新发展的意义都尤为重要。

  今年10月中旬,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即将在长兴县召开。在大会现场,既有心怀理想、脚踏热土的长三角乡村创客,也有成功探索乡村振兴、整村运营、三产融合发展之路的创客大咖。

  为了引领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对今后的乡创之路更明晰,在大会现场,有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乡创专家“惊喜亮相”。他们将作为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的导师团,并就大会现场进行路演及分享的乡创团队进行逐一指导和点评。

  在五位专家眼中,“乡创”到底意味着什么?

  趣味“抱南瓜”、稻田捉鸭子、稻田拔河……9月末,由湖州市南浔区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共同合作的“巴上草原”农旅结合项目正式开园。这是全国首个以湖羊文化为主题的农旅结合项目,随着“美丽乡村健康跑”、民俗文化表演、现场农事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举办,占地210亩的“巴上草原”吸引了周边游客的关注。

  首个湖羊主题的农旅项目,也吸引了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邀请的文旅专家之一,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教授,地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副会长陶卓民的关注。“疫情常态化下,乡村利用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既能让旅游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还能让旅游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创意开发,农旅融合

  千面乡村花式转型升级

  梅干菜炖肉、白切鸡、白煮土鸡蛋……国庆假期以来,慈溪市掌起镇任佳溪村后茅山饭店的农家菜人气颇旺,吸引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这两年,我们村变美了,游客更多了,我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谈到村庄和生活的变化,饭店老板任海达喜上眉梢。

  任佳溪村又称任家溪,溪以所居大姓任氏得名,村以溪名。自2012年拉开“美丽乡村”建设序幕,这个山环水抱、人文渊薮的千年古村“颜值”逐年提升,旅游产业发展也带动起了农副产品销售。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6万元;今年国庆假期,村民黄建章承包的橘园迎来众多采摘客,5天蜜橘销量超过2000公斤。

  在陶卓民看来,任佳溪村的转型升级在全国乡村案例中只能算冰山一角。“疫情常态化下,人们渴望回归乡村的同时赏美景、吃美食,体验当地独有的乡村生活。”

  疫情常态化下,乡村游、周边游正热,乡村旅游的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已超越传统的农家乐形式,逐渐向休闲、度假、体验等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消费模式也从观光式旅游转变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将反之推进农业、林业、文化、康养等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与传统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相比,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知名度和吸引力还不够大。因此,乡村更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分层次、多样化品牌,供不同消费者体验。另外,乡村还要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开发,应朝主题化、特色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浙产农业,非遗特色

  “浙”里农村可打造非遗金名片

  “乡村特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痛点’。比如,许多地方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缺乏准确认识,开发乡村旅游时存在定位不准、特色不明、主题模糊、体验不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特别是乡村旅游产品上,多是观光农园、采摘果蔬的形式,没有鲜明主题,不能体现出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满足不了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影响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针对浙产农业,作为农旅产业专家,陶卓民最想去亲眼看看那些带有“非遗”特色金名片的农业乡村。“10月初,听说浙江绍兴稽东镇村落里的香榧青蒲收购价是每公斤22元。我想去著名的‘中国香榧之乡’看看,这张非遗金名片是否已插上旅游产业的翅膀。”

  陶卓民期待看到的景象,在浙江部分种植香榧的乡村里初露苗头。2021年5月,一支调研组来到浙江柏灵位于兰溪市梅江镇镇溪村下马桥头香榧基地进行参观。该基地未来计划修建6000平方米香榧生态旅游酒店,打造香榧历史文化与康养结合的新模式;还将与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努力向特色新农村、特色小镇延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