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浅议旅游业“去库存”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高舜礼
发布时间:2022-09-16
当前,贵州全省正在全力盘活闲置低效的旅游项目。笔者实地看了几个待盘活的项目后发现,闲置的原因各不相同。通俗一点儿说,对闲置低效的旅游项目进行盘活,就像是对滞销挤压的货物“去库存”,这关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对旅游业“去库存”决心很大、部署周密、务求实效。省政府把该项工作列入《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一系列的原则要求,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分类施策,坚持集中力量攻坚等;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建立项目清单和整改台账,成立省级联合督促指导组,组建工作专班,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确定了“续、转、提、关”的处置方向,指导各地逐一制定盘活提升方案,加强对盘活全流程的监督和指导,对列入台账的项目逐项加以妥善处置。
贵州省对旅游业的“去库存”,是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性之举,也触及了关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问题。
在“十四五”旅游规划确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后,若干省市制定了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但做法上依旧是出台若干项发展举措,倡导做大优质产业的增量。从多年的旅游发展实践看,这类鼓励性的政策措施能否最终实现旅游高质量、多大程度上可达到高质量,是有很大弹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在于泛泛倡导与具体项目落地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变数,以致不少项目谋划时貌似“高大上”、但落地后变得粗陋,甚至成了需要淘汰的业态或低效闲置的项目。景区效益不佳已比较普遍,它们在初建时肯定并未料到会如此。
贵州省对旅游业“去库存”的攻坚行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即在不断增加优质增量的同时,要下决心盘活闲置低效的存量,也就是“去库存”。只有这两方面齐抓并举,才能切实扩大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比重。如此的两手抓,对扩大优质增量来说,也相当于吸取了过去做不好的教训,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旅游全行业和各地政府来说,也应树立这样的一种共识,要促进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单是倡导旅游高质量发展,还要坚决对不良存量“去库存”,对闲置低效项目予以盘活,才能真正做大高质量的占比。
这是旅游行业几十年来的老话题。在30年前,旅游全行业都在高唱“政府主导型”战略、倡导以政府为主导,认为这是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条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旅游行业和各地政府才逐步改变了提法,以市场为主导替代了以政府为主导,但在观念和思维上仍旧延续了很多过去的惯性。
贵州省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的行动,强调必须按照市场化方向找准问题的症结,以市场机制去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制定针对性的盘活方案时,强调考虑市场的因素、研究客源市场的需求、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实际上,这也就触及了旅游发展的主导方向问题。只要稍微审视这些待盘活的项目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落到今天的地步,是因为不少项目缺少原本应该开展的研究和论证,甚至为了赶进度而“先上车、后买票”;有的项目问题出在急于招商引资,找到投资者便急于上项目,缺乏明晰的市场定位,结果开发的业态明显背离客源市场需求。而今对这诸多项目“去库存”的解决路径,最终又都重新回归以市场为主导,由市场机制决定配置资源。可见,旅游投资如要争取尽量不出问题,就必须明确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而不是政府主导,否则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就是空话,目前这个问题已到了无需置疑、毋庸回避、刻不容缓的时候。
不论是在旅游行业,还是在各地政府,这个问题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并且长时期以来,大家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混乱的、似是而非的。一些地方把抓旅游投资、抓大项目落地、抓旅游供给侧扩张、抓诸多创建达标,视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小成绩。那么,到底什么算是成绩,何时才能看出成绩,贵州省目前所抓的旅游业“去库存”,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如果说旅游业发展有一个终极之问,那就是旅游业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其答案大致是发挥旅游产业的功效,造福百姓、贡献社会。什么样的旅游投资才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回答肯定是赢利的和有效益的。旅游大项目、旅游特色小镇、文旅综合体等,看上去投资量十分壮观,似乎会带来无比辉煌的前景,但这一切都有待于最终落地以后才能证明,过早的乐观很可能会落空,期望越高可能失望越大,这已被无数失败案例所反复证明。我国有一句著名的民谚,曰“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把它套用在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上,就是只要符合政策法规和公序良俗,建成项目的效益如何将是评价投资的唯一标准。我们也常听老百姓说这样的话,有钱谁不会花?似乎花钱是人人都会做的事情。故而,旅游投资不算什么,投资旅游大项目也不算什么,能够让投资项目变为良好的收益,那才算是真本事和真成绩;如果投资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一堆呆滞的亏损项目,还要有待别人“去库存”,那只能说是劣政之举。
表面看这是一个明知故问的话题,实际上却很不然。按说,既然是旅游项目的投资,旅游部门理所应当有审核的发言权、甚至一票否决权,然而在具体的旅游开发实践中,在诸多部门的审查、审核、乃至审批角色里,旅游部门却并不关键,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虽然它有旅游发展规划的归口之责,但从发展规划到具体项目还有很长距离,甚至不是一码事,尤其是在定夺具体项目的落地上,旅游部门则明显表现为发言权不足,这也是长期以来的一个无奈和苦衷。
贵州省在推进旅游闲置低效项目的盘活上,明确要求各地政府与文旅部门要认真履行地方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责任,说到底就是要对盘活项目负牵头管总之责。如果旅游部门从一开始就能够“把得上”关,“说得上”一些专业的话,而不是处于次要甚至从属地位,这类低效闲置的“库存”应该会少一些。各级文旅局对具体项目所发挥的行业主管责任,关键是在项目论证和市场把握上,应该能够给出审核性的意见,对于明显不符合客源市场要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项目,应给予发表主导性意见的权力,争取为减少低效闲置“库存”增设一道门槛。
贵州省所清理和盘活的闲置低效项目,总数超过200多项,涉及的投资总额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绝非仅是一省个例,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全国现象。贵州省能够不遮不掩、不讳疾忌医,敢于去刮骨疗伤,反映了执政者敢于担当的胸襟。
同时,对于全行业和各地政府也有积极的警示意义。其一,旅游投资有其自身规律和科学性,并非可以心血来潮、信手拈来,若一味地拍脑袋、指手画脚,必然会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后果;其二,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升级,对旅游开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按照专业要求加以论证,坚持由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才可能提高旅游投资的成功几率;其三,应建立对旅游低效失败项目的及时处置机制,经过一定时限的观察和调查,确属于低效和无效投资的,应及时加以过问和处理,以免拖延和挤压造成更大损失,对于越权干预、履职不利或规划难以落地等问题要加以追责和问责,以对未来起到必要的警示作用。
做优做强旅游产业,是旅游行业的不懈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长期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惯性发展、接续发展、从众发展,可以把旅游产业做得规模更大,但很难把旅游产业做优做强。只有把做优增量和优化存量一起抓,把“添优质”与“去库存”结合起来,才能加速提升旅游产业高质量的比重,进而逐步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贵州省旅游业“去库存”的探索具有十分可贵的开创精神和先导意义,旅游全行业都应为之喝彩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