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09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蓝皮书发布会 <答记者问>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09-08-26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发布会 <答记者问>

 

1. 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怎么组成的?它的宗旨是什么?

 

答: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而成立的,它于2006年元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行政学院联合组成,中心领导机构以年会形式运作,平时工作采取沟通协调方式商定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下设竞争力部,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行政学院各设立分中心。200711月,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负责承办的“首届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在福州举行,在本次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被吸纳为中心新成员。该中心的宗旨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等竞争力问题的综合评价报告以及举办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

 

2.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突出研究成果?

 

答:自中心成立以来,该中心现已在竞争力问题研究上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版了10多部标志性成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No1》,《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蓝皮书《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No2》等,这一系列成果已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其中,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承担的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分布于2007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国社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后,立即引起了理论界、学术界、新闻界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参与报道的新闻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中国经济导报》以及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等200多家,港澳台和国外一些华文知名网站也纷纷予以报道,国家一些部门的门户网站、行业网站和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也都及时报道或转载。

在此基础上,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李闽榕博士主持申报的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获得立项资助(批准号:07BJL054),此外,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建平教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济综合竞争力动态比较与协同提升研究》获得立项(批准号:08JJD790129),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黄茂兴博士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9782008年中国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动态评价与联动发展研究》也获得立项(批准号:08JC790018),以及承担了福建省社科规划重大、重点项目多项,福建省科技厅等多项研究课题,这些科研项目的申报成功和立项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继续加大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问题的深度研究。200711月,福建师范大学依托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申办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验室,得到国家财政部的批准和财政资助,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完备的科学研究条件。

 

3.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近期将会推出哪些新的研究举措和研究成果?

 

答: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世界经济危机加剧蔓延,国内产业将面临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一次外部冲击,新形势也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将于2009315在福州正式挂牌成立“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作为一家专业性的科研机构,便于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和扩展竞争力研究的范围、方向和领域。此外,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现已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全国第一家专门研究竞争力的刊物《综合竞争力》杂志正式创刊了,它将以“宣传竞争力理论、交流竞争力信息、传播竞争管理经验、增强综合竞争力”为基本宗旨,以专注于竞争力领域的知识研究和咨询应用为基本理念,以加大原创、提高可读性和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为发展目标,通过学科延伸和与其它学科的交叉,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国内外竞争力发展态势,对竞争力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作深度报道,对竞争力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对经典竞争力案例进行专访和宣传,对竞争力研究机构和个人开设专栏发布。

《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蓝皮书》出版三年来,藉此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引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者们的重视,得到理论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计划每年定期举办“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邀请国内竞争力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机构管理者、企业家共同研讨竞争力研究的内容、方法等。一方面促成国内竞争力同类研究机构进行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通过研讨也努力为各省(市、区)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研究中心计划除了每年定期向社会各界发布年度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外,还将于2009年五月前后推出《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数据库、《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报告》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英文版)、《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以及《中国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动态比较和区域联动发展研究》、《中国国情国力报告(19492009)》、《福建省情省力报告(19492009)》等系列竞争力研究报告,也特别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4. 问:什么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新形势下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引伸出的一个概念。省域经济从本质上说,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谓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显然,省(市、区)域吸引资源、争夺市场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强,那个省(市、区)的经济就有可能比其他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要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如何开创并确保竞争优势,对一个省级行政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因此,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实意义有:(1)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吸引大区域中资源和争夺大区域市场来加速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2)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和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新世纪,省域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的难题,分享全球化的收益,促进经济加速发展。(3)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步入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4)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域经济是全国经济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层次,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必须体现和落实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5)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又好又快”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路径。各级政府只有加强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把握和预见,才能对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作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意义有:(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能够拓展区域经济学视野,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本研究是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2)充实了竞争力的内涵,开拓了竞争力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也为区域经济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3)能够为各省市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省域综合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和不同省域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找出省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4)能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营养。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吸收了区域竞争力、比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理论。同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融合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建立一套既包含一般性竞争原理,又能全面反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正是在这种融合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形成自己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理论营养。

 

5.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为什么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如何体现?

 

答: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分工的趋势更为明显,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联动性增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格局促使各种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逐步国际化,并由此对它们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决定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成败与否的关键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将“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列入要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列入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将“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列入总体要求的内容,并将“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之一,将“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作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举措;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2008128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在强调保增长的目标努力中,要“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着力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20081218,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判断标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30年来,我们……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这些新提法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和产业、行业的国际竞争,概括地说,就是越来越重视竞争力的提升。

 

6. 问:2009年版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与2008年版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相比,有哪些创新?

 

答:此次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较去年的蓝皮书,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了对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反映出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间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个位差之间的实际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所以,今年的蓝皮书特别加强了对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及其均衡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为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2)首次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纳入评价范围,并进行评价比较分析。随着祖国大陆各省市区与港、澳、台地区发生越来越紧密的经济联系,区域之间的融合与竞争不断加强。本书根据港澳台三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港、澳、台3个区域和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首次探索建立一个符合港澳台地区和祖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主要是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和103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以期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包括港澳台地区和祖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

3)紧密结合全球和国内经济新形势,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加贴近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今年的蓝皮书中对各省市区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的对策建议,在充分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省市区各级指标的优劣势情况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4)把原来二级指标“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调整为“统筹协调竞争力”。今年蓝皮书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反映各省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统筹协调发展方面的综合能力,我们把原来二级指标“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更名为“统筹协调竞争力”,原来的三级指标也相应更名为“统筹发展竞争力”和“协调发展竞争力”,以便能使评价结果更加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

5)丰富和发展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今年的蓝皮书充分吸收了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根据新的形势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赋予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新的理论内涵,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同时,也深化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问题研究,大大拓展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领域。

 

7.问:2009年版的蓝皮书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

 

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8920,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的水平。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蓝皮书根据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构建了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07个四级指标,尽可能科学、客观地反映中国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反映各省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统筹协调发展方面的综合能力,故在本年度指标评价体系构成中,我们把原来二级指标“科学和谐发展竞争力”更名为“统筹协调竞争力”,原来的三级指标也相应更名为“统筹发展竞争力”和“协调发展竞争力”。

 

9.问:今年首次把港澳台地区纳入评价范围,是基于什么考虑?

 

答:香港、澳门和台湾是特殊的区域经济体,是中国整体经济区的组成部分。港澳台经济区与中国其他经济区的联系与合作是为在新的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进行带有全局性共同利益的经济运作活动。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以此为契机,祖国大陆、港、澳、台之间的经济协作开始生成,并逐步走上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四方之间经济协作产生的效应中,除了经济增长效应外,还有结构调整效应、互补互依效应和竞争提高效应,已使中国版图内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互相依存的格局。当然,对于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这是港澳台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在新世纪发展进程中,港澳台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中的难题,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潮头、破浪前进,而不是被溺毙、被融化。因此,在今年的蓝皮书中,我们专门增加“港澳台分析报告”这一专题,构建了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对20062007年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供各地的决策者参考借鉴。

 

10.问:《蓝皮书》指标体系是如何体现权威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答:《蓝皮书》是“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的一项重大成果。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和福建师范大学经过充分论证和向国内同行专家征询意见而最终完成的一个重大研究成果。书中所采集的数据全部来自2007年和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相关部门提供的专业年鉴,这具有权威性。此外,《蓝皮书》采用的指标体系兼顾全国31个省、市、区的省情、区位优势以及资源禀赋等特点,能较为全面的考虑到各个省的具体情况,是较为公正和公平的。本《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公开、透明、正确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的使用有透明、公开的程序,做到指标体系和统计数据公开,指标权重公开,指标量化和转化公开,评价程序和过程公开,评价结果公开。

 

11. 问:《蓝皮书》主要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答:《蓝皮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果,采取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一手资料采集(专家意见收集法)与二手资料采集相结合等多学科、多类型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尽可能全面、深入、科学地分析研究,努力使研究过程和结论科学、准确可靠。

 

12.问:《蓝皮书》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与国内同类研究所设定的指标体系有什么创新?

 

答:《蓝皮书》的指标体系是在充分弄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与国内同类指标评价体系相比较,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创新:

1)涉及层次多、覆盖面广。《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含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不仅涵盖了经济领域各个产业、行业和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各个层次。

2)包容量大、互动性强。《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括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或称为直接经济要素),还包括了与经济相关的非经济要素(或称为间接经济要素),如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政府管理、环境和能源等社会发展方面的要素。

3)立体展现、显隐兼形。《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了直接经济要素和间接经济要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其存在和表现形式的立体性、多样化的,对每个要素,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体现和评价。例如,评价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竞争力,只看总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看人均和增速如何;只看显性的也不够,还要看是否具有潜在优势。这就要求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应包括能够全面反映经济要素竞争状况的多种指标。

4)动态性强、时空范围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概念,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仅要研究它的现在时,还要研究它的过去时和将来时,具有现实竞争力不等于将来也具有竞争力,但它是将来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现实也就没有未来。《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具有能够反映现实状况和将来趋势的两个方面的指标,因此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内在动能和活力。

5)跟踪前沿、紧扣实际。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判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就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做为二级指标来评价;同时,还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发展要求,尤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综合竞争力中所占比重,其在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位居前列。

 

13. 问:2007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处于前列的有哪些省份?处于中游区和下游区的分别是哪些省市区?

 

答: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福建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湖北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南省、安徽省、吉林省、陕西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14. 问:2007年与2006年相比,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较大的有哪些省份?哪些省市区的排位没有发生变化?

 

答:2007年与2006年相比较,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10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四川省和云南省4个省,排位均上升了2位,福建省、陕西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贵州省等6个省、市(区)排位均上升1位;排位下降的有9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位),其他依次为安徽省(2位)、黑龙江省(2位)、河北省(2位)、甘肃省(1位)、宁夏回族自治区(1位)、青海省(1位)、江西省(1位)、辽宁省(1位);12个省、市(区)排位没有变化,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和西藏自治区。

 

15.问:哪些省市区出现了跨区段升降的变化?分别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答:在跨区段上升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陕西省由下游区升入中游区;在跨区段下降方面,河北省由上游区降入中游区,江西省由中游区降入下游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环境竞争力排位保持不变,政府作用竞争力排位下降1位,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下降了2位,其他6个指标排位均有上升,在上升指标较多的综合作用下,经济综合竞争力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

陕西省在宏观经济竞争力(上升3位)、产业经济竞争力(上升3位)、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上升3位)、发展环境竞争力(上升1位)、统筹协调竞争力(上升4位)等众多指标排位大幅度上升的推动下,尽管财政金融竞争力(下降5位)、知识经济竞争力(下降3位)等指标排位下降,但上升动力大于下降的影响,经济综合竞争力还是上升了1位,并从下游区跃入中游区。

河北省由于受到发展环境竞争力(下降8位)和政府作用竞争力(下降2位)等指标排位下降的影响,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下降了2位,由上游区下降到中游区;

江西省尽管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上升3位)和财政金融竞争力(上升3位)排位有所上升,但是产业经济竞争力(下降4位)、发展水平竞争力(下降5位)等6个指标排位均下降,且下降指标数量和幅度均大于上升指标的数量及幅度,受此影响,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下降了1位,由中游区降入到下游区。

 

16. 问:2007年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如何分布?与2006年相比有何变化?

 

答:2007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76.37分、中部地区46.92分、西部地区36.48分、东北地区50.37分。4大区域的分值比差为10.610.480.66

2006相比,西部地区比东部的比差小幅减少了0.55,西部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占东部地区的比重没有较大变化,差距仍然很大;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比东部的比差都有所缩小了。

2006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76.78分、中部地区48.48分、西部地区36.34分、东北地区52.41分,比差为10.630.470.68,西部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虽然有所增加,但平均分值仍不到东部地区的50%,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2006-2007年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变化情况看,只有西部地区分值有所上升,上升了0.15分;其他三个地区分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东北地区下降最多,为2.05分;其次为中部地区,为1.56分;东部地区平均分值上升幅度相对小些,为0.41。由此反映出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较快,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有所缩小,但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也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

 

17.问:根据蓝皮书的研究结果,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内部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什么特征?

 

答: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和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占据了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上游区的前面8位,并且20062007评价期内的排位比较稳定,变化不明显,说明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当然,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内部,竞争优势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是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巨大差距。就是同样排在上游区的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竞争力的得分表明,福建省和河北省分值只有上海市的一半强,与北京市和广东省的分值也有较大的差距。

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除江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5个省都处在中游区,山西省、安徽省和江西省排位小幅度波动,竞争力排位不够稳定。从竞争力的得分来看,中部地区与上游区各省份得分差距较大,与下游区各省份之间得分差距很小,说明从整体上而言中部地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内部也表现出很大的非均衡性,特别是河南省处于中游区的前列,而江西省处于中游区的末尾。在地区内部的排位也有很大的变化,2006-2007年,湖南省从中部地区的第5位下降到第4位,山西省从中部地区的第3位上升到第2位,而湖北省和安徽省则在中部地区内部的排位有所下降,这表明中部地区内部各省份发展不平衡。

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于下游区,只有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上游区,四川省和山西省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从竞争力的得分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还不到上游区的一半,表明其竞争力与上游区相比有明显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就不太明显。另外,从2006-2007年的排名变化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在全国排名上升的省份(7个)多于排位下降的省份(4个),内蒙古自治区甚至还升入上游区,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有所加强。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分布来看,也表现出很大的非均衡性,比如,同样是处于下游区,陕西省综合得分差不多是西藏自治区得分的两倍。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上游区,在全国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与西部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同样是处于下游区,重庆市综合得分是西藏自治区得分的1.54倍。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明显的差距,使得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两年内没有太大变化。

东北部地区3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分布很不均衡,辽宁省排在上游区,黑龙江省处于中游偏上,而吉林省处于中游偏下,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特征不明显。从竞争力排位变化来看,除吉林省以外,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在评价期内都有下降,分别下降了2位和1位,而且它们的得分减少比较明显,说明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2007年竞争优势没有得到加强,但是,这些变化也仍不足以改变东北地区内部之间的排位差异。

 

18.问:一些重要指标如GDPFDI、进出口总额的权重有多少?是否作为评价一个省市(区)综合排名的决定因素?

 

答:207个四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前三个指标为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R&D经费占GDP比重,权重分别是1.078%1.073%1.004%,整个指标体系只有这三个指标的权重超过了1%,权重排在前三位的指标都是与科技进步有关,说明了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推动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通常情况下,完全根据GDP来决定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名方法是相对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难以综合体现该地区的潜在竞争能力。因此,本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标的设置中,纳入了影响排名的各种要素,尽可能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真实排位,如地区生产总值即各地区的GDP所占的权重为0.63%,实际FDI所占的权重为0.52%,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权重为0.45%。这些指标所占的权重就不是很高,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广泛和比较科学的。

 

19. 问:《蓝皮书》的综合排名与过去以GDP为主要衡量标准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蓝皮书》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目前国内指标最多、体系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涵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统筹协调等经济领域,而不是仅仅是把GDP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如,2007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市GDP分别排在全国第7位、第10位、第22位,但根据《蓝皮书》所设立的评价标准,三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却分别排在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7位,这是因为本《蓝皮书》只是将GDP作为其中的一个四级指标,直接体现的比重较小,对总体评价结果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而是通过与其他指标计算比重和比率的方法,更多的从结构、增长和效益反映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也更加说明本《蓝皮书》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完整,更有代表性。

 

20. 问:《蓝皮书》是如何客观地体现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答:根据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和特点,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设计原则,兼顾考虑“综合性”要素和“开放性”要素、“直接性”要素和“间接性”要素、“现实性”要素和“未来性”要素、“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多维性”要素和“动态性”要素,采用国际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建立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成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来客观评价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2007年天津市GDP排在全国第22位,但由于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3位)、人均财政总收入(第3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3位)、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3位)、产业结构优化度(第3位)、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度(第3位)、就业结构优化度(第3位)、外资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第2位)、人均工业增加值(第2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第3位)、工业产品销售率(第1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第3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第1位)、

人均治理工业污染投资额(第1位)、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反向指标)(第1位)、人口自然增长率(第2位)、文盲率(反向指标)(第1位)、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例(第3位)、平均受教育程度(第3位)、人口健康素质(第3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第3位)、人均存款余额(第3位)、人均科技经费支出(第3位)、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第3位)、城镇人口比重(第3位)、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差(反向指标)(第2位)等众多指标排位相对靠前推动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7位。

 

21.问:《蓝皮书》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答:(1)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在本《蓝皮书》之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尚未形成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专门理论,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基本上是照搬国外竞争力研究的模型和评价体系展开研究的,既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本《蓝皮书》首次对中国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证,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当然,这一理论创新是建立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决不是凭空而起的臆断。

2)建立起国内首个指标最多、代表性强且基本不使用主观性评价指标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既考虑总量、增量和均量指标(如GDPGDP增长率和人均GDP)的作用,又考虑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显在因素和潜在因素、当前因素和长远因素,同时还考虑指标整体性、全面性和国家统计体系的可查阅性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逻辑合理的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是迄今为止使用指标个数最多、最具创意、也最能经得起检验和评价的一个指标体系。

3)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立体化的研究模式。追踪国内外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研究动态,同时,立足竞争力研究的前沿方法研究,近两年又开辟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此外,有别于国内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框架设置,本《蓝皮书》形成了省域省情分析、逐层对各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变化的动态综合分析、发展路线和提升对策建议等完整的研究结构,这在目前国内是最完整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4)建立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定性变化趋势评价模式。《蓝皮书》突破了以往只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静态分析的研究模式,既重视静态分析研究,又加强动态分析研究,在国内第一个开展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动态性研究,进行跨年度的追踪研究,对每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趋势及稳定性作出结论,并指明每个层次中最具张力的指标、处于持续下降趋势的指标和变化最不稳定的指标,为深入认识和把握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规律开辟了一个新的层面和领域,也为稳定、有效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关键着力点。

5)重视从大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的角度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问题,为省域综合经济竞争力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本《蓝皮书》在国内第一个全面开展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区域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通过从一个大区域的经济竞争中观察区域内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比较和不同大区域中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比较,揭示出各大区域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差距及其相对差异性,为优化我国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和统筹区域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