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北京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19-07-01

  2019年6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

1

  2018年以来,北京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一年来,社会服务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动员更加广泛,公众参与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与此同时,北京在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流动人口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2

  01

  社会服务供给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服务内容和品质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尚有差距

  2018年北京公共服务聚焦“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养老、助残、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建设,获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如全市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9%和95%以上,全市建成四级文化设施7131个、平均覆盖率达98%等。2018年1月起,北京市人民政府便民电话中心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探索创制了“接诉即办”新型工作机制,坚持把“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性、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北京还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以城乡结合部、新建小区等社区为重点,新建社区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开展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建设,鼓励农村低龄健康老年人因地制宜开展邻里互助和结对帮扶活动。

  在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组织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服务提供方。与此同时,政府逐步完善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据数据显示,有145个市级部门和16个区均已编制完成本部门本单位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使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扩大到六大类共计60项,出台购买服务标准化流程,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并开通“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增强整个政府采购过程的透明度,为更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机会的同时,引进竞争和淘汰机制,提升社会服务借给的质量和效率。

  虽然北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但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方面仍有缺失,服务内容和品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的距离。社会组织的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小,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个突出的挑战是,中青年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较低,2018年以来开展的“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对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从整体上提升社会动员水平、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仍有一定的差距。

3

  02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水平明显提高,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年来,北京各级政府部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持续深化。市、区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普遍建立行政复议接待室或者接待窗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民情的作用;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的工作方案》等10大机制5项保障措施,形成依法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制度体系;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制定实施《关于推进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专委会的工作方案》。一年来,先后通过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平台成功化解矛盾纠纷近千件。

  北京还积极推动社会舆情监测分析和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在市、区、街乡三级和市、区各有关部门都成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系列配套文件。

  与此同时,北京还不断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工作。建立了高效的公众舆论监督制度,注重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监督作用,研究开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功能作用,实施全方位的舆情监测、收集,及时分析研判和应对策略,搭建三级人大代表之间及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平台,切实增强公民监督意识。健全完善政协委员与公众直接联系机制,探索设立社区调研议事平台,打造委员联系群众的“直通车”,开通“委员听民意”网络直播。截至2018年6月,共进行159期直播访谈,参与委员184人次,网络总点击量达4828万次。

  然而,北京在建设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方面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还需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创造性的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平安建设难题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多方参与、风险预警和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社会主体的参与质量和作用发挥;在依托物联网技术、智能安防系统,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模式方面还需要继续探索。

  三是社会治理综合治理的基层基础仍较薄弱。科技创安有待深化、基础工作有待加强、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如监控探头的使用率、完好率还不够高,运行维护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基层治安防范、流动人口管理、矛盾排查化解等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还存在短板,总结推广典型不够,示范引领作用有待发挥。

4

5

  03

  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更加深入,党组织有效覆盖明显提高

  2018年以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逐步落实。全市召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部署工作,在城六区121个街道乡镇逐一督查指导抓“两新”党建工作情况。打造首都互联网企业、律师党建工作品牌,推动出租车、快递、知识产权、房产中介等民生重点行业党建。推动新东方、链家等企业成立党委,39个园区全部成立非公综合党委,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3%和75%。三级党建工作平台日益完善。以区域化党建作为抓手,不断健全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推行区、街道党员领导干部担任下一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着力形成地区事务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基本覆盖。一是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动市级51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全部成立党建工作机构,实现党的工作覆盖率100%。定期召开全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例会,组织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学习培训。

6

 

  04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大城市病”治理

  过去一年中,北京多措并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城市病“治理工作,印发实施《关于开展区街(乡)社会动员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开展“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等主题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城市病”治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制定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了居住证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积分落户制度,加强了公租房管理和服务以及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和地下空间整治行动;加强交通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市区两级交通综合治理会商机制,印发实施《缓解交通拥堵专项责任清单》,推进实施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完善停车治理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印发《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文件,对各区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持续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民用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

7

 

  05

  完善网络社会治理机制,积极创新治理手段

  出台《关于推动党务业务“双进入、双促进”的实施办法》,制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政处罚和行政执法等文件。在全国率先创立网站总编辑和总编室主任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首都互联网协会,同时构建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指导118家北京属地网站建立举报机制,加强社会监督。

  运用创新手段提高传播文化和舆情监测能力,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研制开发移动终端监测系统;依托“互联网+”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建设,建成网上网下群防群治协同机制。

8

 

图书推介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

9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主编  袁振龙

  本书围绕着社会治理的亮点、问题与对策三个方向展开,着重针对社会组织、人口问题、基层治理、社会矛盾、网络治理和违法犯罪等六个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展开定性、定量研究,就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