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区域蓝皮书带你看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发展
来源: 布鲁布客  作者: 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19-07-01

  2019年6月17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区域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有关领导介绍了皮书出版的相关情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区域蓝皮书主编赵弘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与区域蓝皮书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讨。

1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雄安新区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辐射带动冀中南更广阔区域的转型发展、提升京津冀对外开放水平、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二是构筑河北发展新增长极,辐射带动冀中南更广阔区域的转型发展;三是有利于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京津冀对外开放水平;四是有利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

  因此,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彰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的发展目标进行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分散组团,打造“三生”协调的都市圈格局;

  二是产业立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三是生态优先,保持高品质生态环境;

  四是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供应体系;

  五是建设数字城市,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城市智能化;六是留得住乡愁,凸显中国特色、本地特点、多元文化。

  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要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防止摊大饼式的城市病隐患;

  第二,前瞻性布局轨道交通体系,提高城市交通承载力和运行效率;

  第三,以承接非首都功能为切入,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第四,大胆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破解新区发展中的瓶颈约束。

2

  大力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调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域相邻、人文相通,处于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的交汇点,具备联手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条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与河北省高度重视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于2016年6月签订了《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加强管控有关工作的备忘录》,双方商定对通州区和北三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 2018年9月,又增加了“统一标准”,指出要主动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大局,推动与廊坊北三县高质量协同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探索与积极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领域的对接协作不断深入,形成一批跨区域重点产业合作项目;

  二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支撑进一步巩固;

  三是统筹规划与协调机制取得重要突破,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

  但目前通州副中心和北三县地区发展也面临着区域发展落差大、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竞争仍大于合作,城市副中心尚未具备辐射带动北三县的能力;

  二是区域之间发展落差大,北三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短板;

  三是政府级别不对等,行政层级多,统筹协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四是产业、环境等配套政策不完善,要素跨区域流动仍面临较多障碍。

  未来要进一步推动两地协同一体化发展,建议进一步强化统筹一体化规划,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着眼更大尺度空间,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加快推进一批跨区域的重点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协同发展,并探索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为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提供动力保障。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城市副中心发展腹地、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功能配置,而且有利于优化首都城市空间格局,助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3

  系统分析京津冀地区创新扩散效应,

  助力京津冀地区实现协同创新

 

  由于创新驱动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且当前国际经济环境迫使我国走自主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侧重于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如果创新驱动是区域发展这台机器的发动机,创新扩散机制则是动力的“传送装置”。因此,对于整个区域而言,区域内部创新扩散效应是否显著,“传动机制”的传动效率如何,直接决定着该区域未来的整体协同发展水平。研究以区域创新扩散机制为切入点,以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主要从创新研发投入、创新吸收转化投入和创新产出三方面进行研究,选用了莫兰指数和吉里尔指数,以及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两种模型,试图探究京津冀内部创新扩散效应是否显著,以及影响京津冀创新扩散效应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与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创新研发投入对区域整体创新产出促进作用相对不显著,创新吸收转化投入对区域整体创新产出促进效果也相对不显著,且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弱于长三角地区。

  对此,研究对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程度的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方面应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即分阶段提出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重点产业,鼓励北京优势创新资源“走出去”打造区域科技链,并为重点产业协同创新链提供政策配套。

  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机制促进高质量协同创新,不仅要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布局优化,更要构建技术交易平台助力创新成果在津冀产业化。

4

图书推介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9)

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主编  赵弘

策划:吴敏

编辑:贺斯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