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丁贺   发布时间:2019-06-19

  6月19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京联合发布《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以下简称《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谢炜出席并致辞,《报告》主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袁振龙,《报告》副主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方作主题发言。《报告》副主编、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殷星辰、副研究员马晓燕、李会彬等作专题发言。会议由袁振龙主持。

  社会服务供给体系更加完善

  《报告》指出,2018年北京公共服务聚焦“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养老、助残、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建设,获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如全市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9%和95%以上,全市建成四级文化设施7131个、平均覆盖率达98%等。2018年1月起,北京市人民政府便民电话中心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探索创制了“接诉即办”新型工作机制,坚持把“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性、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北京还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以城乡结合部、新建小区等社区为重点,新建社区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开展农村幸福晚年驿站建设,鼓励农村低龄健康老年人因地制宜开展邻里互助和结对帮扶活动。

  与此同时,政府逐步完善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据数据显示,有145个市级部门和16个区均已编制完成本部门本单位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使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扩大到六大类共计60项,出台购买服务标准化流程,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并开通“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增强整个政府采购过程透明度,为更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机会的同时,引进了竞争和淘汰机制,提升了社会服务借给的质量和效率。

  《报告》指出,虽然北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但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方面仍有缺失,服务内容和品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的距离。社会组织的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小,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更加深入

  《报告》强调,2018年以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逐步落实。北京市召开“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部署工作,在城六区121个街道乡镇逐一督查指导抓“两新”党建工作情况。打造首都互联网企业、律师党建工作品牌,推动出租车、快递、知识产权、房产中介等民生重点行业党建。推动新东方、链家等企业成立党委,39个园区全部成立非公综合党委,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83%和75%。三级党建工作平台日益完善。以区域化党建作为抓手,不断健全区、街乡、社区村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推行区、街道党员领导干部担任下一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主任,着力形成地区事务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基本覆盖。一是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动51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全部成立党建工作机构,实现党的工作覆盖率100%。定期召开全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例会,组织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学习培训。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大城市病”治理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北京多措并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城市病“治理工作,印发实施《关于开展区街(乡)社会动员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开展“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等主题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城市病”治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制定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了居住证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积分落户制度,加强了公租房管理和服务以及占道经营专项整治和地下空间整治行动;加强交通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市区两级交通综合治理会商机制,印发实施《缓解交通拥堵专项责任清单》,推进实施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完善停车治理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印发《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文件,对各区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持续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民用散煤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

  完善网络社会治理机制

  《报告》指出,北京市出台《关于推动党务业务“双进入、双促进”的实施办法》,制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政处罚和行政执法等文件。在全国率先创立网站总编辑和总编室主任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首都互联网协会,同时构建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指导118家北京属地网站建立举报机制,加强社会监督。运用创新手段提高传播文化和舆情监测能力,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研制开发移动终端监测系统;依托“互联网+”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建设,建成网上网下群防群治协同机制。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基础较好

  《报告》指出,近年来,北京在市、区和街道层面建立了立体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制度体系,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城乡社区社会组织,重点培育慈善公益类、志愿互助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等目标。为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分别进行模式探索。西城区从2005年开始,探索建立区、街、居“三级管理”和区、街“两级服务”工作体制。在区级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街道一级成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或社区公共服务协会,由主管主任、科长和专干负责社会组织工作,健全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

  东城区建立了“一委三会一站、五位一体、六层联动”模式。“一委”是指社区党委,“三会”是指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委会、社区代表会议,“一站”是指社区服务站。“六层联动”是指:社区党组织——领导层,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居民会议——决策层,是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组织形式;社区居委会——执行层,是社区自治主体组织;社区服务站——公共管理服务层,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社区社会组织——协同层,是活动在社区里的各种社会服务组织;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层,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朝阳区建立起了“一中心,多基地,N空间”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目前包括一个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动员中心),43个街乡社会组织服务基地,135个社区公益空间,为社会组织提供从培育孵化到项目研发落地的“一条龙”服务。

  优化“三社联动”路径

  《报告》指出,北京市是全国较早开展“三社联动”实践探索的地区,通过项目化的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工作队伍培养、社区建设等方式探索“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三社联动”模式。

  北京特色的“三社联动”模式主要通过支持社工机构协助街道社区强化能力建设、居民需求评估、设计服务项目、孵化社区社会组织,进而形成以社区为综合平台,社工机构为专业载体,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为核心力量的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发现,要优化“三社联动”的路径,政府须找好自身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定位,从直接推动到政策引导和搭建平台,真正实现政社分开。充分重视城市社区内部个体与组织的需要及其自主性,在政策上予以正确的引导,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释放空间搭建更广阔的社区合作平台,通过监督保障社区治理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进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