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欧洲“后难民危机时代”对中国企业及华人群体的影响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19-07-10

  2019年7月4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广州共同发布了《欧洲移民蓝皮书:欧洲移民发展报告(2019)》。

  自2011年难民危机开始影响欧洲,2015年危机达到顶峰,在2018年,进入欧洲寻求庇护的难民数量在总体上减少,特别是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接收的难民数量明显下降,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包括西班牙、法国和希腊等国家难民进入数量却有增长;来自叙利亚、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难民数量减少,但来自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的难民数量却有增长。这些新特点的产生与欧洲各国的难民接收和管理政策变化相关,与难民来源国国内政治和社会情况的变化相关,也与欧盟内部及欧洲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格局和外交策略变化相关。最新变化说明欧洲已进入一个后难民危机时代,难民接收和管理的难度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复杂。

1

欧洲进入“后难民危机时代”

  2017年欧洲难民危机高潮已过,2018年欧洲呈现“后难民危机时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即难民治理与融入问题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

  所谓后难民危机时代,是指各国涌入欧洲的难民大潮过去之后,呈现寻求庇护的难民总量持续下降、庇护申请获批准总量也在下降的状况。但是,欧洲国家接收难民累计数量在不断增长,同时各国难民累计被拒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解决被接收难民的融入问题迫在眉睫,诸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着巨大挑战,也潜藏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的种子。根据本研究团队的研判,2018年欧洲已经全面进入“后难民危机时代”,且这个时代不会马上“翻过去”,仍将持续一段时期(少则3~5年,多则10年以上),因为移民(难民)危机引发欧盟内部社会分裂、威胁欧盟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风险进一步显性化,累计增长的欧洲移民(难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治理与融入压力进一步明朗化。

  从接收国角度看,相比2017年,2018年进入欧洲寻求庇护难民的总量在下降,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下降尤为明显,但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和希腊等国略有上升。从来源国角度看,叙利亚、阿富汗和伊拉克三国依然是欧洲难民的主要来源国,来自这些国家的难民数量有明显下降,而来自土耳其和俄罗斯的难民数量却有明显增长。因此,欧洲难民来源国更加多样化。

  面对后难民危机时代的这些新变化,

  一方面,欧盟成员国要继续管控难民的进入,做好“推”的动作,同时继续与相关国外交合作和经济合作做好“拉”的动作;

  另一方面,要探索已进入欧洲的移民和难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融入工作,以缓解日趋紧张的价值观冲突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等。

  当前,难民危机引发了欧盟内部的社会分裂,特别是英国脱欧、东欧“离心离德”,已显露出欧盟的合法性危机,欧盟甚至走向解体的边缘。未来,欧盟及其成员国应在“推”“拉”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融”合治理上,创新治理手段,提升各国自身社会治理的能力,从而维护欧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2

难民危机给欧洲华人带来挑战

  2015年后,大量难民涌向欧洲,形成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难民潮。难民危机加深了欧洲民粹主义,欧洲右翼势力抬头,导致排外情绪高涨。随着难民危机的加深,移民在欧洲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华人也未能幸免。蓝皮书认为,此次难民危机给欧洲华人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来自主流社会的排外和其他少数族裔移民的暴力袭击,以及来自华人内部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身份焦虑。欧洲华人所面临的挑战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社会融入。

3

  在难民危机的冲击下,法德意华人主要经历了以下三重考验:来自法德意主流社会的排外、来自其他少数族裔移民的暴力攻击以及来自华人群体内部兴起的民族主义和身份焦虑。

  首先,随着欧洲各国右翼势力抬头,法德意华人在内的外来移民群体遭受了来自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排外,具体表现在:法德意政府及民众对华人在内的移民群体有着不同程度的排外、对不同华人群体的排斥,如华商和留学生等。

  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不断壮大,普遍反对移民。因此,华人作为少数族裔移民的一部分,同样也在被排斥之列。

  社会民众的排外现象也不计其数。在德国,由于难民文化水平低,导致德国社会民众对难民的反感转嫁给所有的“外来者”,包括华人。这种情况在意大利也同样存在。

  难民危机冲击下,华人受到的排斥无论是程度上还是范围上,都更深、更广。由对普通华工和非精英华人的排斥波及对华商和留学生群体的排斥。华商在欧洲的人数是所有亚裔商人群体中最多的,为欧洲社会投入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尤其在经济方面。在过去六年中,华商在欧洲的投资增加了10倍。2016年,华商在欧洲投资了309间欧洲公司,其中,华商在德国的投资居首位,约68间公司;法国和意大利其次,均为34间公司。尽管如此,华商依然被欧洲主流社会视为威胁而不是贡献。华商在意大利普拉托投资建筑业,一直被当地居民视为经济威胁,甚至孤立华人,而在普拉托城市,华人人数是外来移民中数量最多的。

  法、德、意出现的排外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量的难民、移民的涌入,引发民众的担忧和恐慌。尤其是在欧洲本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下,外来移民的增多,更加剧了这种恐外、排外的心理。意大利人口数据显示,预计2065年意大利人口约为5410万人,将比2017年减少650万人,德法趋势相似。自2015年法国《查理周刊》总部枪击事件后,法国民众甚至欧洲各国的民众对待外来移民持怀疑甚至负面态度。据国际移民组织的调查显示,自2016年全球民众对移民的态度整体呈现负面倾向;欧洲民众52%主张减少移民,30%认为维持现状,只有8%的人认为应该增加移民。2017年“欧洲晴雨表”显示,38%的欧盟国家民众认为非欧盟移民是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匈牙利、马耳他和希腊有63%的民众认为移民是主要问题。虽然华人是暴力、恐袭事件的受害者,但在恐怖主义未根除的前提下,欧洲各国政府及民众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暴力和恐袭事件归因于包括华人在内的所有移民。

  另一方面,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各国民众的就业机会及社会福利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引发民众的大量不满,甚至将这种对待社会的不满情绪转化为反对包括华人在内的所有外来移民的高涨情绪。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华人以“富人”的形象存在着;同时,越来越多的华人从事技术工作。在德国,约有67.1%的华人从事技术类工作,包括信息技术、工程、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因此,华人受到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挤无论是在就业、社会福利还是在教育资源上,都是较为严重的一次。

  其次,法德意华人在承受主流社会的排斥之外,依然遭受了来自其他少数族裔移民的暴力攻击。法国、意大利的外来移民主要来自北非地区,而德国的则大多来自土耳其。因此,法德意国家的外来移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导致欧洲主流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欧洲大部分是多民族国家,拥有多元文化主义的根基,尤其是法国共和模式,奉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倡导国家应该尊重各族裔之间的差异性。但同时,由于难民普遍素质偏低,教育水平偏低,因而移民后比较难于融入主流社会,加之多元文化主义强调保持各族群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反而无形中给移民或难民建立了文化隔离的墙,甚至导致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高涨进而发生暴力恐袭事件。

  难民危机后,法国和德国成为恐袭事件的主要受害者。同样,自难民危机后,法、德、意华人遭受的暴力和恐袭事件,较之前的无论是频率、形式、严重程度还是范围都更多、更严重、更广泛。

  最后,法德意华人在承受主流社会的排挤以及来自其他少数族裔移民的暴力攻击,这双重冲击下,部分华人的民族主义被强化进而出现身份焦虑的现象对整个华人族群的社会融入构成极大的挑战。民族主义主要被分为两种:国家民族主义和种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主要强调民族的文化,由共同的语言、习俗、宗教以及血统形成。法、德、意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主要由反对暴力,争取安全为初衷发展成具有种族性质的民族主义行为。

  华人群体一贯保持着低调、勤奋的形象,直到2008年,一方面,华人受到人身攻击的事件增多,引起华人社会强烈反抗。另一方面,西方媒体不断出现妖魔化华人的现象,导致华人开始反抗。

  为何欧洲的华人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华人更易表达其民族主义情绪?首先,难民危机的冲击下,整个欧洲的右翼势力高涨,导致华人受到各方的排斥和攻击,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安全感逐渐丧失。其次,由于受到欧洲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熏陶,欧洲华人,尤其是法、德的华人,更倾向于自由、批判的思想。再者,随着华人新生代步入更广的职业领域,如律师、医生、政客以及商人等,为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提供了条件。因此,华人由之前的观望态度转为积极参与示威游行的活动。

  华人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演变成身份焦虑,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加深了华人与法、德、意主流社会的隔离,强化了主流社会的排外情绪和恐华心理,导致部分华人的认同感降低,从而阻碍了法德意华人的社会融入。华人虽然不是此次难民危机的焦点,却承受了多维度的挑战,对其自身的社会融入构成一定的威胁和阻碍。

4

右翼运动对中德经济往来造成危害

  2018年11月,德国《世界报》发表了对史明德大使的采访。史明德指出,一旦投资者感受到德国排外,他就会权衡投资,会对在德国东部还是在西部投资做出选择。中德关系非常紧密,也十分重要,浏览德国外交机构官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里我们尤其强调中德之间密切的经济关系。德国是中国迄今为止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反过来中国也是德国在亚洲的第一经济伙伴国。根据德国外交机构的说法,中国在2016年的贸易额为1700亿欧元,这说明中国不仅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伙伴国,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6年的华为公布了中国对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形象研究显示:中国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同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在政治上同样重要(60%),而14%的受访者认为与美国的关系更为重要,22%的受访者认为与欧洲的关系更重要。大体上与2014年的声明类似:欧洲危机(银行危机、希腊、难民问题)并没有导致一般不信任。

  两年后的2018年,史明德大使也谈到了华为研究中涉及的“难民问题”,他表示“排外心理当然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经济根本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政治发展,尽管这次访谈发表在经济版。史明德首先对两国关系表示赞许并强调了经济领域的密切交往。史明德在采访中这样说:“中国同德国的关系比与任何其他欧洲国家都要密切,两个国家在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采访中虽然主要谈论中德经济交往,但是涉及了德国出现的排外倾向。《世界报》向史明德大使提出了这个问题:“每年有数百万的中国人作为游客来到德国,数以万计的人在德学习,中国企业在这里进行投资,中国人在德国大城市购置不动产。德国的排外心理和AfD的巨大成功会影响中国人在德国的经济活动吗?”史明德这样回答:“就这个国家的政党格局而言,我相信德国有一个坚实的政治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宪法的坚实基础之上。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但该系统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自己并将继续证明自己。但是,排外心理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投资者不断询问我们,他们该在德国东部还是西部进行投资呢。”

  由此可以明确三点:

  第一,排外心理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挑战,尽管史明德对此表现出了乐观。

  第二,排外心理也影响经济,中国投资者会更加谨慎地评估投资区位和在东、西部之间进行选择。

  第三,中国对各个联邦州的排外情况似乎有不同的评估。史明德对后续问题的回答证实了最后一点,即向投资者提供建议。“投资者之所以提出排外心理问题,是因为企业想知道他们的员工是否安全,对此我只能说因城而异。”

  此外,他表示中国正在就此问题进行报道,投资者也对此表示关注。他还表示,开姆尼茨事件虽然没有改变德国的形象,但其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开姆尼茨事件指2018年8月26和27日发生的凶杀案及后来右翼极端分子对长相似外国人的过路人的侵害。而其后宪法保卫局主席汉斯-格奥尔格·马森针对媒体报道发表的言论更使情况恶化。

5

 

图书推介

欧洲移民发展报告(2019)

6

  本年度的欧洲移民发展报告主题为“难民危机与移民融入”,包括3篇总报告、3篇专题报告、8篇国别与区域研究报告及统计数据、欧洲移民大事记。主题报告侧重分析2018年欧洲难民危机的发展趋势和对欧洲政治以及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主编:毛国民  刘齐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