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北京非遗蓝皮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发布
来源:北京非遗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3-03-20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978-7-5228-1023-2)_立体书影 (1)

  2023年3月17日,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北京非遗蓝皮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

  2021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走过了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北京非遗工作在延续以往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时,非遗工作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面临着挑战与新的困难。

  此前,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发布了《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在这份关系北京未来近15年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中轴线保护与申遗工作、三条文化带保护、世界旅游名城建设等内容被置于重要地位,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非遗保护工作的参与。同时,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北京样本”。这些都为北京非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

  过去一年来,北京非遗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总报告在梳理一年来北京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2021年北京非遗保护工作的特点概括为非遗与红色文化相结合、非遗与当代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节日成为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合、以冬奥会为代表的大型文化活动成为非遗展示传播的重要窗口、北京非遗的品牌化效应逐渐凸显、非遗与文化旅游互相促进等六个方面,并据此指出2021年度北京非遗保护工作中呈现的五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总报告也提出了非遗助力治疫、均衡发展、增加投入、从青少年抓起、促进研究等解决方案。

  北京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北京非遗事业的基础,也是本书首先关注的核心问题。本书从理论上阐释了当代北京乃至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六个重要方面,即非物质性、主体性、传承性、空间性、实践性、价值取向;从实践上指出民俗节日、北京曲剧、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与三山五园地区非遗传说等非遗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动力不足、人才欠缺、认识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增加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性建议。

  数字化是北京非遗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强化北京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对于北京非遗传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北京非遗在数字化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主题杂乱、互动不足、公众参与度低、体验感差等问题,因此,凝聚主题、强化互动、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

  乡村振兴是当前北京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北京城市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非遗参与乡村振兴具有不同的模式,当前北京非遗参与乡村振兴存在品牌知名度低、非遗价值挖掘不足、缺乏设计、内生动力不足、社会参与度低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必须打造知名非遗助农品牌、深度挖掘非遗价值、做好规划与设计、激发村民内在活力、加大宣传力度。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当前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非遗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在副中心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非遗参与副中心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人才匮乏、社会认知度低、相关文创产品开发不足、宣传渠道有限等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强化文创开发、加大宣传力度是当务之急。

  北京非遗保护中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保护案例。这些案例比较多地涉及北京民间手工艺文化,目前大多数传统工艺在政府的扶持下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认知,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提高手工艺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实现自我增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