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发布
来源:中国大运河蓝皮书  作者:佟譞   发布时间:2023-12-04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978-7-5228-2232-7)_立体书影

  2023年12月3日,聊城大学、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3)》为第六本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全书内容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篇,第三部分为生态保护与提升篇,第四部分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篇,第五部分为文旅融合篇,第六部分为城镇与乡村振兴篇,第七部分为交通运河及港口建设篇,第八部分为世界运河篇,总计24篇研究报告。

  总报告对国家及沿线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策制定、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解决思路与发展路径,对全书起到统揽全局、提纲挈领的作用。

  运河区域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民生、产业、生态、文化景观、旅游等诸多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基础,文化是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经济。运河区域高质量发展,既包括区域内文旅融合、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园区建设、乡村振兴等,也涵盖运河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工作。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与重大文化工程,其意义巨大。目前沿运各省市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指导下,相继制定了本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相关方案,部分规划已经落地实施,取得一定的成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要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相结合,体现合力的优势,又要展现区域特色,发挥特长,减少同质化与重复性建设,实现文旅融合的科学性发展,以文彰旅、以旅塑文,促进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大运河区域的文旅融合不是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科学有序的交融与互动,以实现一种长久且良性的发展。大运河沿线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既包括河道、船闸、桥梁、堤坝、庙宇、关榷、衙署、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涵盖饮食、音乐、舞蹈、曲艺、戏剧、医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既要体现差异与特色,又要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合。在深入挖掘运河文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开发特色产品、强化服务意识、丰富宣传路径,促使文旅融合发展有特色、有创新、有品牌、有未来。

  运河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异常关键。大运河沿线区域分布着大量的城镇、乡村,它们与大运河唇齿相依,是大运河变迁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既受运河滋养,又影响运河。大运河沿线城镇与乡村留下不计其数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存在河道淤塞、生态脆弱、文化流失、污染加剧、产业落后等问题。要实现运河沿线城镇与乡村的科学与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护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的治理与整顿,建设大运河生态旅游廊道与乡村文旅产业,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产业融合、提供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使运河区域古镇打造、乡村研学、非遗开发更加成熟与系统化。

  大运河最直观的作用为航运交通。京杭大运河在2022年实现了全线通水,为全线复航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借鉴。目前,大运河交通及港口建设日益完善,航运量稳步提升,在国家内河运输中仅次于长江、珠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但同时也应看到,沿运各地交通建设存在缺乏交流合作、运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运河的运输潜力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科技、遗产保护、公园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存在广阔的交流与合作空间。英国运河、美国伊利运河等运河有着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运营方式、遗产廊道建设经验等,学习借鉴其经验和做法,对我们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