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人们需要得到友善,却不愿付出友善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指出
来源:社会心态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4-10-08

  2014年10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

  人文取向是社会鼓励人们对待他人公平、友好、宽容、亲切的程度。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的调查对象,越持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在社会现实感知方面,不同年龄被调查者对于仁爱友善的感受并无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调查对象,越感到社会对仁爱友善重视得越不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人文取向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认为自己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调查对象,更多地感受到人们普遍关怀和体谅他人。

  仁爱友善自古是我们社会公认的美德,但今天的人们在这样的价值观前纠结了,“好人好报”受到空前的质疑。即使不去考虑是不是要和陌生人说话,也不因为老人跌倒要不要扶而困扰,友善已经成为一种不愿主动的行为。蓝皮书指出,人民希望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仁爱友善的社会,但人们自己的价值观中友善已经不属于首要价值观行列,我们需要得到友善,但却不愿意付出友善。

  (参见《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p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