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温州民间融资呈现利率走势下行趋稳、以短中期小额融资为主、借贷规模下降并逐步向契约化转变等特点
——《温州蓝皮书:201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
来源:温州蓝皮书  作者:温州蓝皮书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8-05-24

  2018年5月17日,中共温州市委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温州共同发布了《温州蓝皮书:201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民间融资利率走势下行趋稳,与正规金融联动变化。从年度数据来看,利率水平已经从金融改革前的阶段性高位呈现回落,逐步趋于理性,并与正规金融体系利率走势趋于一致。民间融资以短中期小额融资为主,市场活跃度有所下降。2017年四季度,短中期融资的比重为74.44%。从市场活跃度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几类传统民间金融组织的业务却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实施后,民间借贷公共服务平台因其信息公开和风险救济措施而逐步得到借贷双方的认同。民间借贷逐步突破了“亲缘、地缘、业缘”的三缘关系,向契约化转变。借贷双方在“交易”时往往手续齐全,借款协议或借条逐步格式化。民间融资从原来的信用为主,日益转化为信用、保证、抵押多元增信的方式,保证融资已经成为民间融资的主要方式。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民间融资呈现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态多元的特征。

  温州在制度设计、监管对象、监管方式等方面探索构建起了民间融资监管的有效模式

  2018年5月17日,中共温州市委党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温州共同发布了《温州蓝皮书:201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起草出台《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对民间融资管理的对象、重点、执法主体等进行独创性的探索,通过引导民间融资备案,强化地方金融监管执法等,逐步构建地方金融监管的有效框架和机制,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地方金融监管路径。

  初步构建分层有序的监管制度。完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配套政策。制定出台《条例》配套实施细则和民间借贷备案、定向债券融资、定向集合资金等三个操作指引的补充文件,为民间融资提供指引。市中院制定《关于贯彻实施<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纪要》,为民间融资纠纷提供审判指导。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制度体系。修改完善《关于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的实施意见》“1+7”文件体系,补充制定融资租赁、票据服务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应急转贷资金、从业人员管理等配套子文件,完善监管制度体系。

  初步构建全面立体的监管框架。逐步搭建横向到边的监管组织框架。温州市设立市、县两级地方金融管理局、金融犯罪侦查支(大)队、金融审判庭、金融仲裁院,初步搭建了地方金融监管组织框架。初步构建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率先在全省实行“市-县-镇(街)-村(社区)”四级风险管控,将地方金融风险防控纳入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网格管理体系,实现监管层级、干部力量、工作职能“三下沉”,排查效率、防范能力、监管成效“三提升”,走出了一条整合基层力量、创新监管的新路子。

  逐步创设科学分类的监管方式。监管方式方面,“非现系统和+现场检查”提高效能。开发应用地方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完成对16类民间金融组织及9类统计模块的开发,近500家平台企业纳入非现场动态监管。同时,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管理局等部门,并借助专业中介机构力量,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每年检查面20%以上,与非现场监管系统互为补充,提升监管效能。市场准入方面,“负面清单+黑名单”筑牢底线。率先试行地方金融市场主体监管的“负面清单”机制,对主体进入市场前要求预先承诺,在明确违法边界、守住监管“底线”的基础上,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经营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参见《温州蓝皮书:2018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p361—36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