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数字技术将创造文化消费新机遇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指出
来源:文化科技蓝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18-10-31

  2018年10月27日,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深圳举行。

  蓝皮书分析指出,技术的革命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革新,数字技术的涌现无疑为文化消费升级贡献了新思路。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延展性、不定时性的综合消费活动。促进文化消费对优化供给侧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均有重要作用。随着新一轮“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启动,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使文化消费朝虚拟式、碎片式、沉浸式等方向发展。数字技术在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文化消费创造出新的机遇。

  (一)技术进步带来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

  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影响大众对文化消费的预期。本雅明曾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感性认知方式是随着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由此可见,技术的革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以号称“第九类艺术形式”的摄影为例,摄影的诞生归功于19世纪人们对光学技术的研究。最原始的照相机形态十分庞大且笨拙,因其操作流程复杂,在最初仅有少数人才会使用。而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与工业设计的优化,相机早已普及千家万户。如今,相机已不是专业人士专属的文化生产工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拍摄功能的持续优化,我们正进入“全民创作时代”。“抖音短视频”“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大众视频平台的兴起,反映出技术进步为人民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改变与革新。通过简略回顾摄影技术的演变历史,不难看出技术的进步关乎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方向。而正处在“工业4.0”风口的今天,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必定为文化的生产方式带来无限可能。

  (二)传播升级促使文化活动形式的转型

  数字技术的发展影响文化生产方式的革新,也加速文化传播方式的升级。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文化传播呈现辐射广、速度快、影响大等特点,而传播方式的升级也影响人们对文化活动的期待。总的来说,人们正经历一种从“重内容”到“重体验”的情感转变。在文化传播的初级阶段,阅读是人们获取外界内容的习惯性手段,即人们通过主动阅读书本提供的文字,从而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这属于一种单向感知的传播行为。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由用户贡献的内容(UGC)甚至可以支撑互联网平台上的大部分内容,这种具有双向感知的传播行为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一种带有万物互联特质的特殊文化活动景象。自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兴起,人们的文化活动则开始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逼真的混合视觉技术刺激着人们的脑神经系统,人们的文化活动将会向越来越沉浸式的体验转变。无论是从情感、伦理,还是安全等角度分析,这种转变无疑将为人们未来的日常文化活动带来众多机遇与挑战。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革新加速文化传播方式的升级,也影响文化活动形式的转变方向。在文化活动方面,现阶段数字技术升级的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日益沉浸且逼真的体验中。

  (三)数字创意为文化消费赢得新机遇

  对大部分中国民众而言,消费结构正从物质导向型逐步升级为精神文化导向型。从近年来的文化消费趋势看,人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须加强文化消费场所建设;开展促进文化消费试点,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催生新型文化生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国家各种利好政策指引,人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数字创意必将全面深入人们日常消费,从而完成新一轮消费升级使命。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横扫中日韩各路围棋高手赢取胜利,对文化消费升级来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信号。它预示着数字技术已做好准备,以越来越高的姿态走进大众文化消费的视野,数字创意技术的普及必将影响人们未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处在风口上的数字创意正为多类型的文化消费赢取新的机遇。

  (参见《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p25-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7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