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国际舆论对华正面报道传播力有限
——《公共关系蓝皮书: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8)》指出
来源:公共关系蓝皮书  作者:张开   发布时间:2018-12-12

  2018年12月8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共关系蓝皮书: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

  蓝皮书指出,国际舆论中不乏对涉华议题持积极或平衡态度的外媒文章,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力有限。

  2018年,在肯尼亚标准轨距铁路“马达拉卡快线”通车一周年纪念日前夕,肯尼亚《民族日报》刊文指出,该铁路是“中国梦与肯尼亚梦相汇的地方”。

  2018年2月,波兰总理马泰乌什·莫拉维茨基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来,波兰一直非常欢迎中国倡导的“16+1”计划并期待该计划所能带来的发展机会,但那些当时所谈到的合作项目并没有得到最终实现。他猜测,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以德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对中国施加了压力,从而导致中国减弱了“16+1”计划的推进力度。

  中国-中东欧研究院学者Aleksandar Miti做过一次深度调研,分析了120份2014年至2017年间塞尔维亚媒体提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并将这些报道归纳为“机遇论”和“威胁论”两大类。他发现,“机遇论”报道占多数,约占总体报道的87.5%.这些报道高度评价了中欧班列等重大项目。

  然而,这些宣传中国成就、反映中国为世界带来机遇的积极报道,在文章的深度及趣味性方面都略显单薄,它们对语言文字的处理通常与中国官方的宣传资料相仿,相关媒体大多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有限。因此,相较于“威胁论”报道,西方广大民众对正面报道欠缺兴趣,这也导致他们对“一带一路”等中国倡议的接受度降低。

  英国广播公司(BBC)委托民意调查机构GlobeScan/PPC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对五大洲19个国家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对中国“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的受访者比重由2014年的43%下降到了41%,而持消极态度的受访者比重则从40%增加到了42%。

  (参见《公共关系蓝皮书: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8)》P53~5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