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19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2018)》蓝皮书 <答记者问>
来源: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作者: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9-06-19

       1. 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怎么组成的?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突出研究成果?

  答: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是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而成立的,它于2006年1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下设竞争力部,福建师范大学设立分中心。该中心主要工作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以及每年举办“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等国际性、全国性的学术会议。2009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该中心还合作创办了《综合竞争力》杂志(双月刊),及时发布国内外最新的竞争力研究成果。

  中心成立十三年来,现已在竞争力研究上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出版了近50部标志性成果,表现在:1.《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系列成果,已连续出版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4~2015)》、《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6~2017)》等13部蓝皮书;2.《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绿皮书》系列成果,已连续出版了《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3.《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系列成果,已连续出版了《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6-2017)》、《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2018)》、《二十国集团经济前沿发展报告(2015-2016)》、《二十国集团经济热点分析报告(2016-2017)》、《二十国集团经济热点分析报告(2017-2018)》;4.《世界创新竞争力黄皮书》系列成果,出版了《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中文版和英文版,其中英文版由英国Paths国际出版社出版,以及2018年10月又推出了第二部《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1-2017)》;5.《全球环境竞争力绿皮书》,出版了《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中文版和英文版,其中英文版由德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2015年12月,又推出了第二部《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5)》。6.《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蓝皮书》,2018年6月还与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合作推出首部《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此外,还出版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报告(2009~2012)》、《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等系列学术著作,这一系列成果已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2. 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除了每年发布《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外,还推出了哪些研究成果?

  答: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除了每年定期发布《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外,还发布《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英文版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英文版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二十国集团经济前沿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中英文版)、《全球环境竞争力绿皮书》(中英文版),更新发布《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数据库,每年还举办“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两岸竞争力高层论坛”等全国性、高级别的学术峰会,携手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推进竞争力问题研究。2019年,中心还将首次推出蓝皮书《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NO:1》,对全球各国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发布。

        3. 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至今已连续出版了几部?有什么社会反响?

  答:自2007年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发布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以来,至今已连续出版了13部系列蓝皮书。它已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各级政府、学术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该书曾先后荣获第一届中国皮书“最佳影响力奖”、第二届“中国优秀皮书奖”、第三届“中国优秀皮书奖·报告奖”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优秀皮书奖”、第五届“中国优秀皮书奖”、第六届“中国优秀皮书奖”、第七届“中国优秀皮书奖”、第八届“中国优秀皮书奖”、第九届“中国优秀皮书奖”。2013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十四次全国皮书年会”公布了首批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外授权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标识的优秀皮书,《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光荣入列,这是对这部皮书的重要褒奖。2014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布了2013年“十大皮书”的评选结果,《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榜上有名。2018年8月,《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荣获第九届“中国优秀皮书奖”,连续九次荣获中国优秀皮书奖,充分说明了该书的品质和社会关注度。

       4. 问:什么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什么要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引伸出的一个概念。省域经济从本质上说,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谓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指一个省(市、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显然,省(市、区)域吸引资源、争夺市场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强,那个省(市、区)的经济就有可能比其他省(市、区)的经济发展要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如何开创并确保竞争优势,对一个省级行政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因此,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现实意义有:(1)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吸引大区域中资源和争夺大区域市场来加速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2)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是顺应全球化趋势、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和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新世纪,省域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的难题,分享全球化的收益,促进经济加速发展。(3)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增强综合国力、步入强国之林的必由之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就没有综合国力的增强。(4)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域经济是全国经济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层次,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都必须体现和落实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5)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又好又快”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路径。各级政府只有加强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把握和预见,才能对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作出合理的决策。

  同时,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意义有:(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能够拓展区域经济学视野,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本研究是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2)充实了竞争力的内涵,开拓了竞争力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也为区域经济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3)能够为各省市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通过对省域综合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和不同省域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找出省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4)能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营养。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吸收了区域竞争力、比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基本理论。同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融合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建立一套既包含一般性竞争原理,又能全面反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正是在这种融合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形成自己新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也为经济学和相关学科提供了新的理论营养。

       5. 当前,我们国家为什么越来越重视对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能否介绍一下它具体体现在哪里?

  答: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分工趋势更为明显,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联动性增强,直接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建设。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格局促使各种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逐步国际化,并由此对它们的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决定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成败与否的关键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9日在广州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时强调,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在京举行的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上来”。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京举行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列为十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并将“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中,强调要“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和“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这些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6. 问:2019年版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与2018年版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相比,有哪些不同?

  答:此次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2018)》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较去年的蓝皮书,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19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是在综合以往十二部蓝皮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变局、新情况、新挑战,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及动因,专门开辟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个专题,分别从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研究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深入追踪研究了省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2)根据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19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对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作了微调,特别是对一小部分指标进行了更新、调整,力求使评价内容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省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增长,同时兼顾区域协调和新经济等要素。四级指标总数210个,保持不变。

  (3)继续加强对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区域分布方面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反映出来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间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个位差之间的实际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实际差距。所以,2019年的蓝皮书特别加强了对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及其均衡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为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7.问:为什么在2018版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专门增加一篇“专题分析报告”?

  答: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课题组每年都对研究报告做了大量创新工作,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元素,丰富和发展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内容。历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报告都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热点,从不同角度做了专题分析报告。2019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承启之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末期之年。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及动因,课题组在2019年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专门开辟了“‘贸易保护主义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个专题,分别从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研究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分析,追踪研究新时期省域经济发展与中国综合竞争力的内在关系,为提升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8.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与国内同类研究所设定的指标体系有什么创新?

  答:《蓝皮书》的指标体系是在充分弄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与国内同类指标评价体系相比较,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创新:

  (1)涉及层次多、覆盖面广。《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含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不仅涵盖了经济领域各个产业、行业和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各个层次。

  (2)包容量大、互动性强。《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包括了省域内的所有经济要素(或称为直接经济要素),还包括了与经济相关的非经济要素(或称为间接经济要素),如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政府管理、环境和能源等社会发展方面的要素。

  (3)立体展现、显隐兼形。《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了直接经济要素和间接经济要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其存在和表现形式的立体性、多样化的,对每个要素,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体现和评价。例如,评价省域地区生产总值的竞争力,只看总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看人均和增速如何;只看显性的也不够,还要看是否具有潜在优势。这就要求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应包括能够全面反映经济要素竞争状况的多种指标。

  (4)动态性强、时空范围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概念,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仅要研究它的现在时,还要研究它的过去时和将来时,具有现实竞争力不等于将来也具有竞争力,但它是将来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现实也就没有未来。《蓝皮书》的指标体系具有能够反映现实状况和将来趋势的两个方面的指标,因此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内在动能和活力。

  (5)跟踪前沿、紧扣实际。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判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就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作为二级指标来评价;同时,还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际科技竞争的发展要求,尤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综合竞争力中所占比重,其在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位居前列。

       9. 问:2017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处于前列的有哪些省份?处于中游区和下游区的分别是哪些省市区?

  答:2017年全国31个省、区、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为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福建省、重庆市、河南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湖北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南省、河北省、辽宁省、陕西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海南省、吉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10. 问:2017年与2016年相比,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变化较大的有哪些省份?哪些省市区的排位没有发生变化?

  答:2017年与2016年相比较,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的有5个省、区、市,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山西省,排位上升了4位,陕西省上升了3位,重庆市、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均上升了1位;20个省、区、市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6个省、区、市,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排位下降了3位,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均下降了1位。

       11. 问:2017年,全国有哪些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

  答:2016~2017年期间,有部分省份的排位出现跨区段变化,其中,山西省由下游区跨入中游区,前进了4位;吉林省由中游区降入下游区,下降了3位。

       12. 问:2017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得分有什么变化?

  答:从2016-2017年各省、市、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升降来看,全国1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陕西省,增加了2.7分,其次是山西省,增加了2.4分,广东省、辽宁省、贵州省、黑龙江省和云南省,都增加了1分以上。共有14个省份得分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天津市,下降了4.3分。从全国平均分值来看,2017年为38.4分,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0.1分。总体来看,2016-2017年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际投资贸易新格局的影响下,经济综合竞争力得分表现总体稳定。

       13. 问:2017年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如何分布?与2016年相比有何变化?

  答:从全国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测算和分差来看,2017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48.6分、中部地区36.9分、西部地区31.7分、东北地区34.0分,西部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与2016年相比,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了0.8分,表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

  从2016-2017年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平均分值变化情况看,四个地区平均分值各有变化,其中东北地区平均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0.7分;东部地区平均得分下降了0.8分,而中部地区平均得分增加了0.6分。由此反映出各个板块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出现分化现象,四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

        14. 问:根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研究结果,2016-2017年期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区域内部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什么特征?

  答:东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绝大部分都在上游区,只有河北省处于中游区以及海南省处于下游区,其他8个省份都处在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上游区,并且排位比较稳定,排位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说明东部地区各省份在全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份内部,竞争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海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另外同样处在上游区的省份,竞争力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得分都在50分以上;其他三个省份都低于50分;尤其是福建省,得分也相对较低。

  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分布很不均衡,河南省处于上游区,山西省处在下游区外,其他4个省都处在中游区。与2016年相比,2017年河南省的综合排位下降了1位,山西省上升了4位,其他省份排位并没有变化。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得分差距较大,与西部地区之间得分差距较小。这说明从整体上而言,中部地区尚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中部地区内部的6个省份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各个省份分别处于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从地区内部的排位变化来看,中部地区各省份竞争力相对变化不明显。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但是也有重庆市升入上游区,四川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处于中游区,其他各省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只有东部地区得分的65%,表明其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很多省份的竞争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竞争力劣势就不太明显。从2016-2017年得分变化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得分变化不大,但延续了往年的变化趋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说明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在逐步提升。从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内部排位来看,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相对稳定,除了少数省份排位有所调整以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东北地区3个省份相对于其他地区,2017年竞争力变化不大,辽宁省仍然处于中游区,黑龙江省仍然处于下游区,但吉林省降入下游区,且排位的下降幅度较大。从东北地区内部来看,三个省的排位相对较为稳定。

  15.问:一些重要指标如GDP、FDI、进出口总额的权重有多少?是否作为评价一个省市(区)综合排名的决定因素?

  答:在210个四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的两个指标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万元GDP综合能耗,权重为0.88%,其次是教育经费,权重是0.85%,权重排在前三位的指标都与科技教育、环境治理有关,说明了科技创新、知识经济、节能减排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常情况下,完全根据GDP来决定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名方法是相对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难以综合体现该地区的潜在竞争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因此,本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指标设置中,纳入了影响排名的各种要素,尽可能地体现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要求,如地区生产总值即各地区的GDP所占的权重为0.63%,实际FDI所占的权重为0.54%,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权重为0.67%。这些指标所占的权重就不是很高,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设置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广泛和比较科学的。

       16. 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综合排名与过去以GDP为主要衡量标准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蓝皮书》所建立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起目前国内指标最多、体系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涵盖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统筹协调等经济领域,而不是仅仅是把GDP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如,2017年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市GDP分别排在全国第11位、第12位、第19位,但根据《蓝皮书》所设立的评价标准,这三个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却分别排在全国第3位、第4位和第7位,这是因为《蓝皮书》只是将GDP作为其中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且所占的比重较小,对总体评价结果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而是通过与其他指标计算比重和比率的方法,更多地从结构、增长和效益来反映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也更加说明本《蓝皮书》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全面,比较完整,更有代表性。

       17. 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是如何客观地体现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答:根据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和特点,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设计原则,兼顾考虑“综合性”要素和“开放性”要素、“直接性”要素和“间接性”要素、“现实性”要素和“未来性”要素、“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多维性”要素和“动态性”要素,采用国际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建立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成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来客观评价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

  比如2017年天津市GDP排在全国第19位,但由于人口较少,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3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1位)、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5位)、人均工业增加值(第1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第3位)等人均指标名列前茅,城乡结构优化度(第1位)等反映结构和效益的指标,以及人均教育经费(第2位)和平均受教育程度(第5位)等反映发展潜力的指标排位也都比较靠前,共同推动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7位。

       18. 问:《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的特色体现在哪里?

  答:(1)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在本《蓝皮书》之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尚未形成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专门理论,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基本上是照搬国外竞争力研究的模型和评价体系展开研究的,既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本《蓝皮书》首次对中国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证,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当然,这一理论创新是建立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决不是凭空而起的臆断。

  (2)建立起国内首个指标最多、代表性强且基本不使用主观性评价指标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既考虑总量、增量和均量指标(如GDP、GDP增长率和人均GDP)的作用,又考虑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显在因素和潜在因素、当前因素和长远因素,同时还考虑指标整体性、全面性和国家统计体系的可查阅性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逻辑合理的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是迄今为止使用指标个数最多、最具创意、也最能经得起检验和评价的一个指标体系。

  (3)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立体化的研究模式。追踪国内外区域经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研究动态,同时,立足竞争力研究的前沿方法研究,近两年又开辟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此外,有别于国内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框架设置,本《蓝皮书》形成了省域省情分析、逐层对各级指标的评价、指标变化的动态综合分析、发展路线和提升对策建议等完整的研究结构,这在目前国内是最完整的立体化研究体系。

  (4)建立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定性变化趋势评价模式。《蓝皮书》突破了以往只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静态分析的研究模式,既重视静态分析研究,又加强动态分析研究,在国内第一个开展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动态性研究,进行跨年度的追踪研究,对每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趋势及稳定性作出结论,并指明每个层次中最具张力的指标、处于持续下降趋势的指标和变化最不稳定的指标,为深入认识和把握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规律开辟了一个新的层面和领域,也为稳定、有效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明了方向和关键着力点。

  (5)重视从大区域经济竞争和发展的角度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问题,为省域综合经济竞争力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野。《蓝皮书》全面开展对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区域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通过从一个大区域的经济竞争中观察区域内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比较和不同大区域中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比较,揭示出各大区域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差距及其相对差异性,为优化我国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和统筹区域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