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金三角”毒情呈现四大新趋势
——《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19)》指出
来源:国际禁毒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9-07-11

  2019年6月26日,第32个国际禁毒日当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简称“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19)》。“国际禁毒蓝皮书”是由中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服务国家禁毒工作的年度研究报告。由上海大学毒品与国家安全中心主任、上海市禁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勇安教授领衔主编,上海大学毒品与国家安全中心执行主任朱虹博士担任执行主编。

  “金三角”中来自老挝的毒品对中国的危害虽然远远比不上缅北,但是仍然面临毒品反弹的威胁。近年,由于老挝各级政府对罂粟禁种、铲除不力,一些边远山村偷种罂粟现象出现,老挝北部九省有部分村寨偷种罂粟问题严重,使境外替代种植工作受到一定制约。“金三角”中的泰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对北部山区罂粟种植区进行了替代改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禁毒效果,成为“金三角”地区较为成功的典范,泰国的毒品问题对中国影响较小。

  蓝皮书主要以“金三角”中主要部分缅北地区的形势来进行分析。“金三角”地区毒品形势的决定因素错综复杂,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政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都紧密相关。近年来,该地区毒品对中国的渗透不断加剧,并且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1. “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持续反弹后略有下降,但是依旧保持高位

  分析1996~2017年缅甸罂粟种植面积的数据,可以看出缅甸罂粟种植呈现出以下趋势。

  (1)缅北罂粟种植面积在2006年前后呈现下降趋势

  缅北罂粟种植面积第一次呈现下降趋势是在2006年前后,甚至2006年降到历史种植最低点21600公顷,主要原因是:迫于国际禁毒的压力,以及随着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以下简称民地武)割据势力的关系变化,云南周边缅甸的几个“民地武”特区,先后实现了罂粟禁种,并明令禁止毒品经特区进入中国大陆。国际社会加大了对缅甸禁毒的压力,武装割据势力从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禁止种植罂粟毒品原植物。克钦独立军、克钦新民主军和掸邦东部同盟军先后宣布禁种。果敢同盟军也于2002年开始在辖区实施罂粟全面禁种,2005年少数民族独立武装中势力最强的佤邦也宣布禁种罂粟,民地武地区先后禁种罂粟,这是缅北地区罂粟种植面积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支持缅北的替代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减少罂粟种植的作用,再加上中国于2005年开始了第一轮禁毒人民战争,而云南处于全国禁毒最前沿,也是禁毒人民战争的首发之地,中国政府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对境外“民地武”也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虽然缅北地区的罂粟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63000公顷逐渐下降到2006年的21600公顷,呈现罂粟花开“金三角”一百多年最低点,但是缅北鸦片、海洛因产量却没有因为罂粟种植面积的下降有所减少,因为生产海洛因不乏之前囤积的原料,缅北毒品对中国的渗透依旧没有减弱。

  (2)缅北罂粟种植面积在2008年以后呈现持续反弹

  2009年“8·8事件”后,缅北民族地方武装与缅政府的武装对立达到高峰,缅甸政府为整编缅北地区的各民族地方武装势力,采取军事上震慑、经济上封锁、政治上瓦解的策略,大力挤压缅北地区各民族地方武装势力的生存空间。结果导致缅北“民地武”纷纷整军备战,因为与政府军对抗需要大量军费支持,于是“民地武”势力又开始种植、生产毒品。自2009年缅甸政府军与“民地武”矛盾激化以后,时有冲突发生,缅北地区的民地武加大了“以毒养军”政策,“金三角”毒源地罂粟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进而引起传统毒品海洛因的生产不断扩大,毒品产量在全球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缅甸的毒品呈复燃态势。

  (3)缅北罂粟种植面积近年呈小幅下降趋势,但是总体保持高位

  缅北罂粟种植面积2008年以后持续反弹,至2014年以来略呈下降趋势,罂粟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57600公顷小幅下降到2017年的41000公顷,但是总体保持在高位状态。最近几年罂粟种植面积小幅下降的原因:

  首先,缅甸已采取措施解决鸦片种植问题,尤其是在南掸邦,毒品替代种植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掸邦和克钦邦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不稳定的局面,缅甸政府不能有效控制,贩毒分子将继续逍遥法外。

  其次,亚太地区毒品市场不断变化导致了鸦片种植面积的减少。近年来,鸦片和海洛因价格下降,东亚和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已经转向制造和贩卖合成毒品,尤其是冰毒。合成毒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制毒成本低、生产周期短、损失风险小。

  最后,中国加强国际禁毒合作显示出一定成效。“中老缅泰”和“中越”边境联合扫毒行动,澜沧江—湄公河联合巡航等国际禁毒合作的措施对“金三角”毒品问题起到一定震慑作用。虽然“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是“金三角”地区毒品生产并没有减少,反而加剧生产合成毒品,海洛因、冰毒片剂产量保持高位,对中国威胁渗透有增无减。

        2. “金三角”毒品对我国渗透形势严峻

  2018年国家禁毒委发布的《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指出:“金三角”、“金新月”和南美三大毒源地毒品对中国形成全面渗透之势。云南是“金三角”毒品向国内走私内流的主要通道,也是全国禁毒的第一道防线。整个缅北地区罂粟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合成毒品产销增长,对中国“多头入境、化整为零、全线渗透”的总体态势难以改变;国内吸毒人员快速增长,消费旺盛,刺激境外毒品制贩,虽然缉查力度不断加大,但境外毒品走私内流依然严重。缅北地区在保持较大规模海洛因和冰毒片剂产量的同时,开始大量制贩冰毒晶体、氯胺酮等合成毒品。

  “金三角”仍是中国海洛因和冰毒片剂的主要来源地。2016年云南、广西缴获来自“金三角”的海洛因6.6吨、冰毒片剂10.3吨。2017年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执法部门缴获“金三角”海洛因7.3吨、冰毒片剂11.2吨,分别占全国海洛因、冰毒片剂缴获总量的83%和93.3%。

  2011~2017年云南省缴毒数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全省破获毒品违法犯罪案件20869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1169人,缴获毒品25.24吨(冰毒13.08吨、海洛因7.93吨、鸦片4.23吨),同比分别上升2%、8.2%。缴获毒品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一。

  2018年1~5月,云南省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5453起,缴获毒品11.69吨,抓获犯罪嫌疑人564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4.8%、28.3%、6.9%,另外,缴获制毒物869.4吨。缴获毒品数连创新高,海洛因、冰毒片剂缴获量占全国80%以上。云南每年缴获的毒品数量呈增长趋势,“金三角”毒品对中国的渗透有增无减,危害巨大。

        3. “金三角”地区合成毒品生产数量大幅增长,超过传统毒品海洛因

  在合成毒品方面,东亚和东南亚甲基苯丙胺生产合成、走私贩运范围上保持高位增长趋势,对该区域的人口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缅北地区的合成毒品中相当一部分渗透进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冰毒已成为缅甸贩毒团伙和贩毒分子从事大宗毒品贩运的头号毒品。

  2008年缅甸政府大力推进“民地武”收编工作,快速推进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积极开展与缅北地区武装割据势力的谈判,缅甸政府出台了和平改编几个特区的方案:武装部队收归中央并进行整编,特区年纪大的官员退休,行政区划重新理顺。此举引起了几个特区的高度警觉,暗中调整策略对抗中央。缅甸中央政府拿第一特区开刀,用强硬手段以禁毒为名将果敢王彭家声逐出果敢,此举导致各特区一片恐慌,害怕成为下一个目标,纷纷整军备战。但是分散的特区不是政府军的对手,所以一些有实力的人物重操旧业,贩毒聚敛钱财,为战争准备充足的军费,缅北各民族地方政府又加大毒品经济运作力度,强化“以毒养军、以军护权”的生存模式,又一次极大地刺激了“金三角”合成毒品的制贩活动。于是,金三角地区合成毒品数量日渐攀升,缅北已成为我国合成毒品市场的主要来源。

  “金三角”地区苯丙胺等合成毒品生产、加工、贩卖问题日益突出,对云南渗透来势凶猛,从近几年云南省的冰毒缴获量对比分析,冰毒呈逐年上升趋势。查获冰毒数量的增加,也进一步反映出贩毒活动的加剧。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边境一线是境外“金三角”冰毒片剂对中国渗透最为严重的地区,临沧、德宏、保山等西线毒品渗透势头不减,大量甲基苯丙胺类毒品从云南边境南线渗透的情况十分突出。

  云南冰毒缴获量第一次超过海洛因缴获量是2010年,缴获冰毒量是海洛因缴获量的1.39倍,此后,云南缴获的来自“金三角”地区的冰毒呈上升趋势。冰毒成为继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之后,对云南产生极大危害的合成毒品。

        4. 国内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金三角”地区突出

  易制毒化学品的流出管控难度大、隐蔽性强,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境外毒品的加工、生产,既加重了毒品对我国的危害,也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从4图可以看出缅北毒品生产转向合成毒品趋势较明显,但缅北没有易制毒化学品生产,易制毒化学品从周边印度、中国、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以及经湄公河流入缅北地区的现象非常突出。随着“金三角”合成毒品加工规模的扩大及利润的增加,缅甸周边国家向缅北地区走私易制毒化学品的现象愈演愈烈。

  云南境外毒品生产加工格局的变化,对易制毒化学品需求增大,内地省区生产、销售的麻黄素类复方药品不断经云南省边境走私出境。云南省内个别地区已形成易制毒物品集散、分装、贩运网络。2013年云南省查破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明确流向缅甸佤邦辖区的有167起,缴获各类易制毒化学品905.5吨,主要从普洱、临沧边境流出。2014年,全省缴获制毒物品700余吨,70%以上在普洱、临沧一线查获。2017年全省查破制毒物品违法犯罪案件159起,缴获欲走私出境的制毒物品1666.3吨,为历年来最高,缴获量居全国第一。

  由于我国加大了对麻黄素的严格管制,境外制毒原料紧缺,麻黄素类复方药品已经成为境外制造冰毒的主要原料替代品,制贩毒分子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逃避监管,以合法的贸易为掩护,采用更换品名、改变形态、夹藏混装等手段运输到边境,将易制毒化学品走私至“金三角”地区。

  (参见《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19)》p147-15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