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超六成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存周期在五年以内
——《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指出
来源:慈善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9-07-26

  2019年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成都发布了《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

  蓝皮书连续数年的组织调研显示了中国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进程以及特征,主要体现在组织数量的动态增长、质量及管理专业性提升,以及持续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挑战等方面。就数量而言,2018年志愿服务组织相较于2013年的73万家增长到143.3万家,数年累积增长率为95%,但是从历年的情况来看,其增长率近年来开始放缓到10%以下,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存周期大多在五年以内(60%以上)。

  调研显示,志愿者组织使用志愿者的数量也在增长,平均每个组织每年管理的志愿者增加到300多名。访谈发现,志愿者与组织的黏性有所加强,即在组织中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人数及其服务时间增长,这反映出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者管理与服务方面有所加强。数据显示,除了79.1%的组织提供基础培训以及70.8%的组织提供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外,有56.6%的组织进一步提供了志愿服务活动所需专业技能培训,36.9%的组织为志愿者提供督导与辅导,30.3%的组织会提供志愿服务效果评估与反馈,有23.2%志愿者团队开展了民主化建设。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了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管理的提升。与此相关,2018年度志愿服务组织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规范化显著加强,在参与调研的社会组织中,71.4%的志愿服务组织参加了社会组织评估,并且,获得4A和5A级别评估的占63.6%,体现出组织的专业化提升。

  对志愿服务组织调研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些挑战历年来持续存在,排名前两位的依然是志愿服务经费不足(43.5%),招募不到合适的志愿者(22.6%),另有9.9%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当地管理部门或社区不支持。数年以来的持续关注以及跟踪调研结果显示,志愿服务组织受困于一些固有的挑战和监管加强,近年发展增速较为平缓。从志愿以及慈善的本源来看,“个人及民间自主组织起来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组织是慈善最为核心的力量来源”,志愿服务组织的自愿性以及自发性应是其内化的基因,组织化特别是宏观管理层面应留有适度乃至足够的空间,以不损耗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自主与活力。而志愿服务组织自身更应该加强自我发展,在秉持理念并保有民间特色的同时,提升志愿服务的有效性、提高志愿服务组织层面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参见《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9)》p6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7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