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德国跳出“岗位替代”,提出“塑造未来劳动”新命题
—— 《德国发展报告(2019):大变局时代的德国》指出
来源:德国发展报告  作者:徐崇阳   发布时间:2019-09-19

  2019年7月22日,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9)》在上海发布。

  蓝皮书指出,在数字化导致的职业替代问题上,德国主要研究机构的观点开始从负面、悲观转变为中性至谨慎乐观,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动上。在有关数字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方面,岗位替代风险是最初始的线索,始终是学界和舆论最核心的关注之一。德国的研究机构在借鉴“弗雷-奥斯本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良和发展,突破了“弗雷-奥斯本研究”较为笼统的职业分类法,将“技能”而非“职业”作为观察对象。而且研究者们注意到,一种职业的内涵是可能发生变化的,劳动岗位也可能在行业间转移,因此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必须考虑到其自身所具有的适应性和弹性。与此同时,引入人口结构变化等更多宏观层面的相关因素,将劳动力市场视为一个复杂系统进行综合考察。

  “工业4.0”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主要在于引起劳动力在不同经济领域与不同职业间转移流动,即结构性变动,就业人数总量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在就业方面受惠最大的将是“信息与通信”以及“教育与培训”这两个行业,后者主要得益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成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需求。除了行业间的结构变动,行业内也将出现结构变化,从事常规操作和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岗位将减少,从岗位层级来看,对辅助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将有所减少,从事更复杂劳动的岗位将有所增加。但不应将这样的结构变化视为风险,而应视其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收入的机会。劳动者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就能胜任更复杂的工作,目前就已经有35%的高度复杂工种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承担。从总体来看,产品创新、成本和价格下降带来的需求增加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将给德国经济带来正面影响,而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在数字化对劳动本身的研究方面,德国学界引入“社会-技术系统”视角,充分揭示了劳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丰富内涵以及“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塑造未来劳动”的新命题。此外,数字平台作为全新事物也已经引起了德国学界的关注。从研究结论来看,德国学界对数字化进程中的未来劳动基本持中性的态度,在应对未来变化的必要措施方面,普遍强调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以及加强立法,但普遍不主张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参见《德国发展报告(2019):大变局时代的德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7月,第167~186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