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减负问题不断反复的五个原因
——《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指出
来源:儿童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19-09-19

  2019年8月20日,中国儿童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 。

  蓝皮书分析指出减负问题不断反复的五个原因。

  一是政府教育的能力和权力有限。作为行使政府教育权力的一种途径,减负政策不应该也不能侵犯社会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从法律角度看,课外辅导的选择与提供是双方的正当权利,相关部门无权禁止。目前,政府主要是针对学校和教师制定了各项减负政策,缺乏对社会和家长的现实约束力,这就导致社会和家长的不配合将极大抵消学校和教师的努力。

  二是减负措施的操作性和政策方案不完善。多概括少具体性的减负政策极大地降低了它的可操作性。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明确、有力的常态化评估机构,减负措施的执行效果缺乏细化的、严格的评估体系,这些都使得政策的执行步履维艰、难见实效。

  三是升学率一直是教育政绩观的主要标准。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较多的减负政策,但地方却多数只考虑短期政绩利益,在评价学校教育水平时,只考虑升学率。这就导致为达到所谓的“教育质量目标”,学校会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考评等相挂钩,最终教师无形中将压力转嫁给了学生。

  四是其他的相关社会政策和制度的制约。例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唯分数录取的高考制度、重学历的用人制度也都影响着减负政策的落实。另外,薪金差异及职业分层以及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也都使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需要较高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并具有较高权力地位的职业,因此,家长从学生长远利益考虑也不敢减负。

  五是由教育部门牵头实施具有一定的局限。减负政策制定的实施主体是各级教育部门,上下级属于业务指导关系,本级政府任命负责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同时,由于这些减负政策并未达到法律层面,因此约束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来执行减负政策的力度就比较薄弱,造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减负政策执行不力。

  (参见《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p230~23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