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新能源汽车产业顺利转型需明确“短近中长”期政策目标
——《新能源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
来源:新能源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9-09-24

  2019年8月31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编著的《新能源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期间正式发布。

  蓝皮书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顺利转型需明确“短近中长”期政策目标。

  我国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始于2009年,经过各级政府和企业十年的共同努力,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已超过300万辆。十年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针对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特点逐渐调整和完善,从部分城市示范推广到全国全面推广应用,从公共领域拓展至私人领域,从重视购置补贴到购买、运营、充电基础设施支持全覆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支持体系,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推广进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要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产业内部:大而不强,小散乱问题凸显,明星产品不足,新能源汽车较传统车仍不具备竞争力,但政策力度正持续降低。预计2019~2020年将是产业由“政策单驱动”转变为“政策+市场双驱动”的阵痛期,也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关键时期,同时2020年的政策方向也将对2021年及之后的政策产生影响。为推动产业在2019~2020年平稳过渡和2021年及之后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 尽快明确短期(2020年)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尽早给行业预期

  一是尽快明确2020年购置补贴政策。2019年补贴政策过渡期至2019年6月25日,到2020年末仅剩一年半时间,产品技术水平较为稳定,有条件尽早发布2020年及以后购置补贴政策。二是尽快明确2020年公交车运营补贴。对公共领域车辆的补贴将产生较显著的社会效应,现行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将于2019年末到期,建议尽快发布,避免政策真空期。三是尽快明确燃料电池汽车支持政策,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2. 加快出台2021~2023年双积分政策,给企业至少预留一年准备期

  目前五阶段油耗相关标准及双积分政策已公开征求意见,试验方法、新能源汽车各车型积分及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直接影响企业2021~2023年的产品规划,建议2019年底前发布,给企业至少预留一年准备期。

3. 未来仍需引导地方政府制定明确的“僵尸企业”退出流程

  投资管理政策的全面下放促使地方政府发挥监管治理主体责任,切实做到“谁审批,谁监管”,中央主管部门、地方投资管理部门、地方企业各自归位,各主体集中精力“管好该管的事”。虽然最新版投资和准入管理政策均对僵尸企业提出了限制措施,促进僵尸企业回归“零”价值甚至“负”价值,但僵尸企业退出的最后“临门一脚”是引导地方政府形成较规范的彻底退出流程。

4. 在充分研究的前提下,明确未来近中长期政策思路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即将到期,2019年2月,工信部已组织牵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已成立覆盖工信部、中财委办、发改委、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的起草组及来自汽车、通信等领域的18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目前已成立6个前期研究专项,分别是面向2035年的产业技术发展与创新能力研究,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传统内燃机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新型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评估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改革和政策保障体系研究。跨度长达15年的规划,将为行业提供长期导向和预期,对企业提前规划大有裨益,但由于产业处于剧变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科学精确地预测未来15年产业发展仍面临较大困难。为此,一方面,要在充分研究的前提下,制定分阶段的政策目标,做到近期(2021~2025年)有方案、中期(2026~2030年)明思路、远期(2031~2035年)绘方向,近期有实招、远期能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创新的不可预知性以及激励政策对市场影响与预期不符的可能性,需坚持底线思维,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及评估的“反馈”作用,形成“定期”评估与“实时”监控相结合的“政策评估预警机制”,定期评估聚焦于“全”,即较为全面的预测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类结果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反馈;“实时”监控聚焦于“精”,通过监控少数关键指标的变动来预警政策风险,及时纠偏,防范风险。

  (参见《新能源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p20-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