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应实现五大目标
——《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9)》
来源:西部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19-12-17

  2019年11月8日,西北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9)》。

  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绝对贫困已经基本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较为严峻,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为完成第一个百年计划,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新时代西部新动能培育中的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及住房,确保西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对于未脱贫的群众要帮助他们加速脱贫,对于已经脱贫的群众要巩固扶贫成效,防止返贫。依据西部地区农村多维贫困的现状,蓝皮书从以下五个方面设定目标。

  (一)生活条件显著改变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落后,贫困户生活条件较落后,主要表现是收入低、住房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等。依据表1的数据,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区域间的收入不平衡,虽然西部农村居民近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是明显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东部、中部和东北部农村地区也有一定的差距,说明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对显著,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为贫困人口增收的举措。通过将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位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内部也存在收入不平衡的现象,内蒙古、重庆、四川等地区有良好的表现,然而贵州、云南、青海位于比较落后的地位。虽然同属西部,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历史发展历程等方面的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贫困程度也有不同的表现。相应地,西部地区住房条件和家庭设施整体也较差,2016年西部地区居住竹草土坯房的农户占比6.2%,炊用柴草的比重达47.98%。

  为了提高西部地区生活条件,应该为西部地区916万贫困人口提供住房保障,解决贫困地区的饮水便利、食品安全问题,使物资匮乏得到改善,满足贫困地区人口的物质资源需求,做好危房改造、道路铺筑、生态治理等项目,为贫困人群创造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的生活条件。满足西部贫困人口吃穿不愁、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

  (二)特色优势产业显著发展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生计可持续能力,必须依托当地产业的发展。因此产业发展与升级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新时代的扶贫开发工作应促进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显著提升,具体体现在西部地区的能源及化工、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特色农牧业及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6类特色优势产业得到明显发展。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程重点关注的方面。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支撑作用,以稳定和改善贫困人口的消费预期,拉动消费需求。保证城乡居民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生存性服务均等化,城乡义务教育与基本医疗等公共发展性服务均等化以及城乡居民道路交通与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四)社会保障事业显著改善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贫困人口亟须改善的问题,也是社会保障努力的方向,应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持续扩大,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日趋便捷,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网络,发挥社保制度保障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助力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致力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为社会保障提供更多便捷、更多创新技术,节省社会保障业务办理时间,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新时期的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应尊重差异、分类指导,突出抓好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思想、文化、科技素质提升等重点任务,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培育促进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增长的产业体系,扎实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中青年贫困人群的非农就业能力,广泛开展教育和扫盲、科普、普法活动,增加对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活动,加快实施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创建工程。

  (参见《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9)》p271-27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0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