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应对气候变化有益于人类健康,政府、组织及个人应积极采取行动
——《气候变化绿皮书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
来源:张天墨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19-12-17

  2019年11月28日,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一本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报告》指出,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胁。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热浪、极端降水、持续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的报告指出,到2030-2050年全球每年由气候变化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预计可达25万,届时气候变化对全球健康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每年20-40亿美元。但是201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指出,这一估计过于保守,仅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到2050年就可能造成全球约53万例死亡人数的增加。

  根据《柳叶刀》2015年发表的《健康与气候变化:保护公共健康的政策响应》报告,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指的是气候变化直接通过热浪、风暴、干旱和洪水等灾害所造成的健康影响,间接影响则指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水质、空气质量、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因素间接造成的健康影响。上述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都将通过人群不同的社会状况对其产生不同的健康影响,如心理疾病、营养不良、过敏、心血管疾病、传染病、伤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中毒等。我国政府对空气污染治理高度重视。事实上,气候变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空气污染。因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气静稳状态的增加和延长,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扩散而大量堆积,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增加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此外,高温还会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加相关疾病的风险,劳动时间的损失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这两类措施都会带来显著的人群健康协同作用。比如以自行车、步行等方式代替汽车的低碳出行方式,既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加森林、草地、耕地碳汇,在吸收温室气体的同时,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并且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则非常多种多样,大到国际政策,小到个人行为。部分适应措施对健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如完善基本公共卫生设施和服务,提高防灾、响应、恢复能力,减少贫困,加强监测和预警等。同时,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所能带来的健康收益远超投入的支出,比如建立共享的天气和气候预报系统,通过预报水文气象灾害可能减少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且挽救数千人的生命。

  近年来,中国近年来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交通业低碳转型、增加碳汇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显著的协同效应。自2013年以来,中国通过减少使用煤炭能源等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减少了PM2.5、PM10和SO2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污染物浓度的降低带来了显著的健康效益,2017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4.7万人,约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总数的5%。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任务目标,需要大到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小到公私企业、社区个人的积极参与。报告建议政府层面应将健康效益纳入气候政策决策中,同时要增加相关的预算;应增加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加健康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健康和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和保障系统。只有发动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及个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抵御极端灾害,才能尽快扭转气候变化的趋势,更好的提高人类的健康福祉。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防范气候风险》p283-2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1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