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到“十四五”期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约为9.7亿人,比“十三五”末减少了3000万人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指出
来源: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0-02-05

  2019年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

  绿皮书通过对“十四五”以及未来中长期的劳动力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劳动力市场供需保持基本平衡,劳动力供给相对短缺持续存在。“十四五”时期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新增劳动力、经济活动人口以及农民工规模将延续下降态势。到“十四五”期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约为9.7亿人,比“十三五”末减少了3000万人;新增劳动力规模维持约为1400万,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规模约为700—820万人之间,农村新增劳动力规模约为650万人左右;外出农民工规模保持在1.7亿人左右,本地农民工将维持在1亿人左右。经济增长的非农就业弹性继续提升,经济放缓对就业总需求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影响有限,劳动力供给相对短缺持续存在。

  绿皮书分析指出,按照经济增长预测和人口预测结果,可推算出中国2030年人均GDP为1.8万美元,这一水平对应美国1980年、日本1990年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美、日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4∶30∶66、7∶33∶60。以此为标准,中国农业就业比重将越来越低,制造业就业比重保持稳定,服务业就业比重将逐步提高。考虑到中国农业起点较低,农业部门的剩余人口比较多,而且面临着比较大的城乡迁移壁垒,即使在相同发展阶段,中国的农业就业比重要更高一些。假定2030年中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5∶28∶57,2050年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为10∶25∶65,按照2017年和2030年的指数不变增长趋势对中间年份进行插值。

  从就业结构预测中容易计算出非农就业比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之和)。根据绿皮书对非农就业的预测,将基年(2017年)就业总规模按照上节中就业弹性以及经济增长预期,则可以往后推移各年的就业总规模。将就业规模估算之后,根据各产业的就业规模估计,可以反推出不同产业的就业量。2017~2050年,总就业规模从76640万人提高到82370万人,增幅为5730万人。第一产业由20944万下降到8237万人,下降幅度约为12707万人。第二产业绝对规模变化不大,仅减少约1200万人。第三产业就业规模从34872万人提高到53540万人,提高幅度超过18668万人。综合来看,到2050年,中国总就业规模增幅并不大,劳动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就业在产业间的再分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是就业主要扩张领域,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将主要被第三产业吸纳。

  (参见《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p39-4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