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澳门民生建设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障建设更加成熟
——《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2019)》指出
来源:澳门蓝皮书  作者:艾邦霖   发布时间:2020-03-03

  近日,由澳门基金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澳门蓝皮书: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2019)》。

  蓝皮书指出:近年澳门经济的急速发展带动社会出现了深刻的转型,尤其体现在就业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居民教育水平提升、就业市场扩张、职业与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方面。根据特区政府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标准,属于此一阶层的就业居民近年占全体就业居民的60%~70%,就业住户则占全体就业住户的70%左右。社会结构的变化也直接导致居民对社会服务以至公共政策的诉求出现转变。社会团体近年的活动趋势最能反映这种变化。在传统的救济性慈善社团减少的同时,新型社团,特别是权益表达、趣缘性社团、商会组织、国际性社团等增长迅速;而社团的服务内容也转为以社会公益服务为主,同时加强政治参与,特别是通过智库组织为社团的政治代理人研究公共政策和培养政治人才,并维护社团代表的利益以及支持特区政府施政等,推进特区政府与民间社会新型伙伴关系的形成。这就要求特区政府要以新的态度来处理与民间社会的关系,从而使政府对社会的治理取得应有的效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在退休后得到充分的财务保障,是近年澳门社会众多诉求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环节。2018年1月1日,第7/2017号法律《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生效,使澳门的第二层社会保障体系(任意性员工退休金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的进展。制度生效以来,已有超过100名雇主实体加入,但其中70%均为社会服务机构,反映私人企业对加入制度的兴趣不大,部分原因在于其会加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有部分原因在于一些企业现有私人退休金的结构未能与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衔接,有些退休金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该制度,有可能影响雇员现有的权益。无论如何,通过雇主和雇员的共同供款,加上特区政府从预算盈余中的分配,让居民能获得更充分的养老保障,这是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目的。虽然制度有利于提高居民在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但对于是否过渡至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社会上的分歧不小。这需要特区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寻求最大的平衡和共识,使中央公积金制度更臻成熟,日益完善。

  回顾澳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行政当局在构思设立社会保障基金时,为争取雇主方的支持而设定了极低的供款门槛(雇主月供款额仅30澳门元,雇员仅15澳门元,至2017年才调升1倍)。由此产生的财务缺口由特区政府和幸运博彩专营合约条款订定的拨款弥补。后来又由于公共财政条件大为改善,特区政府加大其他层次的社会保障投入,例如加大社会救济发放力度、发放普遍性的敬老金(这已几乎可视为对长者发放的第二份“现金分享”)、建立中央公积金个人户口(非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前身和雏形)、实施医疗补贴计划(俗称“医疗券”)、长者乘车免费等;又为社会保障基金提供特别拨备,以巩固基金的财务基础。面对澳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特区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会日益加重,因而应发展养老创新产业促进老年人就业,以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使养老金制度的效益延伸至大湾区内,以缓解特区政府的负担压力。

  (参见《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201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第6-7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