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中国经济总体平稳,但面临外部冲击和金融整顿的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2019)》指出
来源:经济蓝皮书夏季号  作者:孔庆梅   发布时间:2020-03-13

  2019年10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2019)》发布会在京召开。

  蓝皮书指出,2019年5月中美贸易争端再起,经济平稳预期受到冲击,直接引发了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迹象:2019年5月中国PMI跌入枯荣线,而德国PMI为44.3,同年4月德国出口环比下降3.7%,美联储做出从加息到降息的政策预期。2019年下半年中国不仅要应对中美双边贸易问题,而且要未雨绸缪应对全球经济走弱的外部冲击。2019年5月底包商银行事件直接冲击了金融市场,质押回购利率飙升,信用债券市场和非标市场剧烈震荡,对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起到了明显的信用收紧效应,信用收缩削弱了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在外部冲击下,2019年1~5月中国净出口增长33.8%,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201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6.3%的增速。中国经济总体平稳,但外部冲击和金融整顿的挑战都显示名义GDP增长缓慢,核心CPI下降,预计PPI在2019年9月转负,2019年全年名义GDP增速维持在8%以内。名义GDP增速下降表明内需偏弱,其中有政策性、监管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结构再平衡。同时,只有在体制层面上促进消费,放松服务业管制,推进负面清单制度,升级服务业和制造业,才能产生持续的内需动力。宏观政策目标“稳”字当头,增强经济体制韧性是政策“收”与“放”的关键变量,增强体制弹性、保持监管中性才能稳定预期,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

  当前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化危机为结构调整和高质量转型的新动力,政策激励方式要从“救助激励”转向“治理激励”,体制建设上应充分体现城市化时代的包容性、资源利用机会的公平性,注重创新活力的激发。传统政策激励都是“救助激励”,即地方政府、企业等抢夺金融资源,等待中央政府救助,最终导致政府、企业负债率过高,这种模式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效率不相容。“救助激励”转向“治理激励”,是体制弹性和发展韧性的要义。

  (参见《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2019)》p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