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中国和以色列的双边科研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色列发展报告(2020)》指出
来源:以色列蓝皮书  作者:以色列蓝皮书课题组   发布时间:2021-01-27

  2021年1月16日,由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在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机制框架下,两国各层次交流日益密切,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宽,覆盖了科技、经贸、教育、文化、农业、卫生、环保、交通等诸多领域。中以创新合作在推动双边关系良好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以两国在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和产业研发方面,资助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以支持两国科学家开展实质性的创新研究与产业合作。如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以色列科学基金会(ISF)于2007年10月签署合作备忘录,2008年开始支持双方召开研讨会,并于2010年开始共同资助两国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与合作;在产业研发合作方面,两国政府于1995年共同出资建立了“中以科学与战略研究开发基金”,用该基金的利息资助两国科学家共同开展项目研究与开发。该基金旨在促进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联合研究和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

  为进一步推动双方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合作,两国政府于2010年5月签订了《关于促进产业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创新合作协定》。根据该协定,双方整合资源并建立经费资助体系,制订“中国-以色列产业研发合作计划”,以促进、帮助和支持两国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联合研发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并面向全球实现成果商业化。此外,中国充分利用各地区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中以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通过项目路演的模式,为以合作企业、投资机构搭建对接洽谈平台,推进中以项目合作落地。在科研合作项目的资助下,两国科学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并发表了数量众多的科研合作论文,对共同提升两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中以两国科研合作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在科研合作论文数量方面,近40年间中以两国共发表合作论文10146篇,其中2019年发表1454篇,合作论文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两国自2015年签订《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以来,合作论文数量更是快速增长。可见中以创新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了双方的合作,人员交往越发频繁、科研合作更加务实,科技创新更是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1981~2019年,中国有34个省区市及港澳特区与以色列展开了合作。其中北京与以色列的合作论文规模遥遥领先,合作论文规模近3000篇,台湾、香港、上海、广东、江苏、安徽与以色列的合作论文数均超过1000篇。合作规模较大的几个地区中,台湾(2006年)和香港(2015年)分别与以色列签订了研发合作计划,而江苏(2008年)、上海(2011年)、广东(2013年)、山东(2013年)、浙江(2014年)、四川(2016年)以及北京(2019年)也均与以色列签订了产业研发合作计划,以资助本地高校、机构及企业与以色列机构展开科研合作。

  第二,在科研合作论文质量方面,1981~2019年,中国(不含港澳台)与以色列合作论文CNCI值为3.49,而同期被WoS核心合集收录的论文CNCI值为0.99。可见,中以科研合作论文的质量较高,虽然历年CNCI值处于波动状态,但整体稳中有升。可以选择与以色列合作论文规模较大的前10个省市及地区,分析各地与以色列开展的科研合作质量。其中,上海与以色列合作论文的质量最高,CNCI值高达5.89,其次是香港(5.59)、北京(4.99)和广东(4.96),影响力均高于全国平均影响力。北京虽然设立对以联合研发计划的时间相对较晚(2019年),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高校及研究机构集中,有更多渠道开展与以科研合作,因而无论在科研合作规模上,还是在合作质量上均非常突出。

  第三,在科研合作所属学科方面,1981~2019年,中以科学家主要在粒子与场物理、天文学与天体物理、核物理、跨学科物理、跨学科材料科学、应用物理学、跨学科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植物学等学科领域开展合作并发表了科研论文。其中两国在粒子与场物理、天文学与天体物理两个学科的合作论文数量显著大于其他学科,合作论文数量均超过1000篇。此外,各省区市及港澳特区与以色列合作论文数量最大的学科是粒子与场物理,其次是天文学与天体物理、核物理等学科。但根据各地发展需求和优势领域,各地在与以合作当中也呈现出特色。如广东与以多在精神病学、软件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等学科展开合作;上海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光学等领域与以合作;安徽在运筹学与管理学、工业工程与以合作;山东在遗传学、软件工程领域与以合作;香港则在精神病学、遗传学、肿瘤学、电力与电子工程等学科与以有合作。

  第四,在主要合作科研机构方面,1981~2019年,中国与以色列合作论文数量最大的机构是中山大学,其次是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合作论文数量均超过了1000篇,其次是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论文数量也超过了900篇。其中复旦大学与以色列的合作论文质量最高。1981~2019年,以色列与中国合作论文规模最大的是特拉维夫大学,其次是魏兹曼科学研究院、以色列理工学院和希伯来大学等,其中特拉维夫大学与中国合作论文数量超过了4000篇,魏兹曼科学研究院、以色列理工学院与中国合作论文数量超过了3000篇。北京、台湾、香港、上海、广东、江苏、安徽及山东8个省市及地区,与以色列合作论文数量最大的机构分别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山东大学。北京、台湾、香港与以合作的主要机构在合作论文数量上差异不大;上海与以合作论文数量最大的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是数量第二大的复旦大学的近5倍。广东、江苏、安徽、山东与以合作论文数量最大的机构,分别是规模第二大的15倍、10倍、94倍和44倍。此外,研究显示,各省市及地区与以合作发文的主要机构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类型的机构较少。

  第五,在科研合作强度方面,中以两国的科研合作强度为0.0168(不含港澳台),整体均呈增长趋势。而同一时期,中美两国的科研合作强度为0.2475,以美两国的科研合作强度为0.1316。数据测算表明,中以的合作强度远远低于中美及以美之间的合作强度。

  第六,在科研合作效果方面,1981~2019年中国科研论文的平均CNCI值为0.99(不含港澳台),以色列科研论文的CNCI值为1.19,两国合作论文的CNCI值为3.49,因而两国的合作效果为3.22。而同时期,中美两国的合作效果为1.39,以美两国的合作效果为1.55,中以两国科研合作的收益和效果显著好于中美及以美之间的合作。

  (参见《以色列发展报告(2020)》中国与以色列科研合作回顾及展望(1981~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