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四个挑战
——《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
来源:高等教育蓝皮书  作者:吴禹霖   发布时间:2021-05-10

  2021年5月6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

  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落实“课程思政”有关文件精神,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制定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选择一定数量的高校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示范高校,选择优秀教学成果和质量文化建设典型。选择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典范,引领建设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传授小班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培训教师并使其掌握“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和创新。提升课程质量,制定特色培养方案。编写、使用高水平教材,优化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实习、见习运行机制,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完善学生管理,提升服务学生质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好大学出口关。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继续改革辅修专业制度,推进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开展,推进跨校联合培养人才。通过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聘任制度和高校助教岗位制度、健全教师教育奖助体系、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途径,为教师潜心育人提供良好条件。

  (二)应用型高校转型问题及同质化倾向依然存在

  应用型高校转型尚未完成,人才培养呈现同质化倾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雷同化,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较弱。

  应用型高校在办学定位上仍未完成转型,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型”色彩,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长、所设专业没有特色,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很难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采取简单模仿或照搬综合性大学经验的做法,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趋同现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核心竞争力不足,出现就业难、无法就业的现象。

  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问题。首先,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学校重视短期效益,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资金都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仍然盲目跟风。其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仅仅追求“大而全”,或者为了简单迎合评估而增设专业。对于新设置的专业缺乏前期精准的调研,忽视该地区或者同类院校的设置情况,导致重复建设。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尚有较大空间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这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时期。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百万扩招”计划的开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大幅增加,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训设施建设等办学资源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如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有效反映出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佳、专业素养不高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引进“双师型”师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资质量,但“双师型”教师并非简单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相加,它更强调能够熟练整合理论和技能并加以运用。

  最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缺乏深度合作,在开展合作时存在种种顾虑,实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目标任重道远。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培养的学生质量以及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培养的主体仍然偏重于学校,双主体育人的目标并未达到。

  (四)民办高等教育价值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价值观念逐步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观念,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建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正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开展更为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准备,从而推动各项教学机制改革。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顶层设计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给予执行者更多空间,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对自身实践中的改革创新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汲取其他重点院校经验,立足于学校实际将经验转化为实践,及时推动自身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实现自身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见《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p14~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3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