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共享出行未来发展呈现十大趋势
——《共享经济蓝皮书: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
来源:共享经济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1-06-18

  2021年6月12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出行专项基金、北方工业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共享经济蓝皮书: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

  (一)共享出行总体从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近年来,网约车、私人小客车合乘、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互联网汽车租赁等新业态借助互联网技术,依靠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实现了快速甚至高速发展,到2020年各类共享出行总订单量约为8000万单。总体来看,共享出行丰富了运输服务供给,提升了用户出行体验,在疫情冲击下显示出了新业态的韧性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未来主要的共享出行方式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将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网约车在一、二线城市趋于饱和,在低线城市仍有拓展空间。私人小客车合乘会随着用户规模和注册车辆的增加而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吸引更多人群。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和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在短途出行和接驳公共交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虽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但总体需求都在增长。

  未来共享出行的主要发展特征将是: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企业的经营重点不再是跑马圈地和价格拼杀,而是会聚焦精细化运营、用户体验、用户保持和积累,以及品牌形象塑造等。在强化内部管理基础上,企业也会加强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渗透与合作,构建和扩大自身的生态体系。

  (二)部门协同监管促进共享出行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新业态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关联作用强、治理难度较大。与此同时,新业态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安全稳定、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问题。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信访局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20年以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针对疫情防控中的企业违规、司机收入下降、以租代购以及顺风车“附近订单”等新情况及时进行了约谈和监管,保证了交通新业态企业安全合规运营。

  从交通运输新业态监管方向看,网约车合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对私人小客车合乘的性质认定存在“非法营运处罚”现象,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相关问题较为复杂,处理难度较大。这一问题并不是某一个主管部门能够单独解决的,需要部门协同机制,提升联合监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交通运输新业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三)共享出行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监管将逐步加强

  在共享出行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行业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了“赢家通吃”和“一家独大”,加之恶性价格竞争、资本逐利助推的企业合并造成了垄断市场格局形成,这在共享出行领域较为突出,特别是在网约车行业。其还表现在一些具体行为上,如采用不合理的过度补贴手段造成事实上的价格恶性竞争,打压中小企业;平台抽成比例太高;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杀熟”;强制要求合作者“二选一”,在平台内利用算法实现派单倾斜;产品搭售等。

  2020年12月11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要求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说明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平台企业包括共享出行头部企业将成为政府反垄断的重点。监管的重点是:平台内是否有侵害消费者、服务人员的行为;是否有恶意打压竞争对手,阻止行业创新的行为;是否存在上下游企业签署协议排除市场竞争等行为。

  除了互联网平台公司外,行业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阻碍竞争的行为,如准入门槛提高,限制了新进入者进入,在网约车领域人为地设置进入障碍等,违反了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

  (四)合规与安全成为政府监管的主线

  从宏观层面看,网约车合规政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各城市合规进程和开放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城市发放城市网约车牌照不超过10家,部分城市因准入条件高、司机办理意愿低等原因,市场合规运力存量不足。因此,未来的合规工作依然是政府网约车管理的重点。

  共享出行平台企业近两年在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安全体系逐步完善。但一些共享出行车辆行驶或者骑行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些事件甚至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如货拉拉跳车事件。因此,在未来几年,安全工作依然会是政府管理的重点。

  未来,政府也需要科学治理、高效治理。比如,在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规模投放上,目前市场已经处于良性竞争状态,企业不会再盲目投放,政府可以尝试取消配额管理。政府主要职责是明确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的管理责任,并监督其执行到位。

  (五)慢行交通系统与智慧城市交通建设结合更加紧密

  2020年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作为服务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方面首先表现为政府开始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功能定位,将其融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强化自行车道等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自行车专用道。

  未来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不仅有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专项规划,还会进行自行车专用道规划,加快修建自行车专用道,满足群众短途通勤和接驳公共交通的需求。因地制宜规划路权专有、封闭隔离、快速通行的独立自行车专用道。依托城市绿道,规划以休闲、游憩、健身为主要功能的自行车专用道。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出行是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未来政府部门会开展相关的规划和研究工作。

  (六)普惠出行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出行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降低出行成本,通过丰富出行业态,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共享出行带来的便捷性。二是根据不同场景下用户的需求特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出行选择,打造差异化服务和高品质的出行体验,尤其是为老、弱、幼、孕等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

  目前网约车市场价格依然较高,如何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普惠出行仍有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城际市场发展潜力极大。需要平台企业利用科技手段,对出行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以引导用户更多地采取预约方式出行,以定时定点的模式实现与供给端的更好匹配,借助大数据技术降低营销成本。

  (七)需求响应公交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需求响应公共交通是一类没有固定的运行线路,并根据出行需求而在特定地点停站上下客的公交模式。需求响应公交提供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细化的服务正好迎合了大众不断升级的出行需求。另外需求响应公共的集约性,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因此,需求响应公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0年6~9月,需求响应公交在青岛、广州、南通等一些城市落地实施。从目前需求响应公交的运营模式、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乘客的接受程度来看,其已经具备了推广的基础条件。基于适当的选取区域、模式和票价,需求响应公交的商业模式是成立的。

  从长期来看,需求响应公交是MaaS的核心阶段和服务模式,与MaaS系统的融合是需求响应公交的根本出路。

  (八)共享出行发展正在改变个人车辆销售所主导的市场格局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汽车的需求意愿下降,他们的需求主要是服务属性需求而不再是资产属性需求,越来越不愿意承担车辆和其他交通出行工具涉及的烦琐的日常保管和维修保养等事务,只是愿意把车辆作为便捷的出行工具。

  共享出行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安全便捷地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出行需求,这意味着未来共享出行市场将保持增长态势,导致面向C端的出行市场转为面向B端的出行市场。

  未来,各类共享出行方式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网约车、汽车租赁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面向B端的市场将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在近两年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个人放弃拥有车辆将是一个重要趋势。

  (九)越来越多的车企将把共享出行作为重要市场

  丰田、大众、戴姆勒等国际巨头以及上汽、广汽、吉利等国内车企都纷纷布局共享出行市场。主机厂涉足出行的本质是尝试从硬件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未来主机厂的出行服务将有以下变化。一是车辆本身的价值将被不断提升,“定制化”车型将成为未来出行领域的发展趋势。二是将整条产业链的资源优势,如车辆、经销商、售后维修等移至网约车行业,打通产业链是这些企业的重要目标。三是推动体制变革,包括人员结构、激励机制、盈利模式、考核指标等将发生一系列转变以构建用户服务的企业体制。

  2020年11月,滴滴出行和比亚迪共同设计开发了D1。D1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是有史以来第一款专门为共享出行打造的电动汽车,代表了共享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面向共享出行的汽车将越来越多。此类车辆将充分考虑人们对空间、舒适和便捷等用户乘车体验的需求,还会从商业运营角度考虑车辆的成本控制、付费模式和能源补充方式,以及未来自动驾驶带来的变革。未来主机厂背景的出行平台将把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要素加以融合,利用掌握的整车数据、通信协议以及车联网等优势,加深对出行服务领域的渗透。主机厂也会加强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推出真正的自动驾驶智能化车辆。

  (十)出行即服务的理念将加快落地实施

  MaaS作为一体化的出行服务平台,整合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出行功能,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一站式出行体验。在芬兰,Whim平台整合了公共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车辆租赁、出租车、拼车等交通资源,运行时间超过3年。2020年12月,滴滴出行和广州羊城通联合发行面向广州市民的“绿通票”,实现“公交+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出行。高德地图与北京市交通委合作,八维通科技等在国内一些城市探索MaaS的落地实施。交通管理体制、交通票价定价机制、基于大数据的算法调度以及不同参与者的信息共享等都是MaaS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共享交通,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MaaS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出行服务,还会提升公共交通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输企业成本。随着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开展MaaS示范应用,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科技公司、公共交通单位和科研机构将参与其中,MaaS面临的相关难题将在实践中逐步得以解决。

  (参见《共享经济蓝皮书: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正文p15-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6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