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珠三角地区与港澳面临产业“双转型”阵痛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0~2021)》指出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1-10-09

  2021年9月26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0~2021)》。

  蓝皮书指出,珠三角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依赖于生产要素量的扩张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人工成本方面,以越南海防庭武工业区与东莞市对比,其工业区员工平均年薪为3694美元,约为东莞市的1/2;工业区平均地价为80~85美元/米2(免地价税),管理费为每年1.05美元/米2,明显低于东莞市工业用地价格。税费方面,越南海防庭武工业区内企业可享受15年10%的营业所得税优惠,外商投资可享受4年全免、9年减半的优惠政策,且进口设备免税;废水按照进水量的80%计算,处理费为0.8美元/米3。越南正处于“人口黄金结构”,43岁以下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60%,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有较强吸引力。

  港澳企业拓展内销能力不足。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倒逼和国内市场的发展,港澳企业逐步尝试创建自主品牌、建立内销渠道等。但总体上,港澳企业对内销市场仍了解不深,自主品牌建设投入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内销市场。一是企业自身生产有惯性。外销属订单式生产、需求批量大、收付方式多为“定金+信用证”、投入成本小、回款风险低,而内销属自营式生产、需求批量不定、收付方式多为“垫款+赊销”、投入成本大、回款风险高。二是市场准入程序烦琐。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生产只需要面对国外客户、专注生产即可;而从事内销需要自主面对市场和消费者,并在经营管理上要与有关法律政策相适应,如需变更企业经营范围、获取生产许可证、注册商标、取得产品强制性认证、合法持有(使用)产品知识产权等,则程序多、耗时长。

  港澳企业研发投入和内销渠道薄弱。东莞市外商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港资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占27%,没有设立研发机构的占比超过70%,2019年研发投入持平的有60%,预测研发投入平均增长近5%。此外,港资企业认为缺乏渠道和品牌优势是拓展内销主要困难,分别占15%和11%。

  港澳本身也正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时期。香港在1970~1980年代着力构建服务市场的基本构架,推动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工业中心建设,大力建设大浦工业邨、元朗工业邨。1990~2000年代实行发展创新科技的策略,建设科技园、数码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和纳米技术、汽车零部件、纺织成衣、物流和通信、香港设计中心等5个研发中心。在2000~2010年代,努力推进区域合作平台,包括深港创新圈、粤港合作联合资助项目、16个联合实验室(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的伙伴关系,各大学驻内地研究院等。2010年至今,努力推动传统产业提升与再工业化,聚焦先进制造技术、汽车配件、中药研究与制造、通信技术、电子消费品、数码娱乐、显示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医疗诊断及器材纳米科技与先进材料光电子、纺织及成衣等领域,推行清洁能源计划。但随着内地市场的开放、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地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受到较大冲击。澳门正在努力推动产业多元化,试图摆脱博彩业一家独大带来的产业风险,并努力推动澳门青年人到内地创业就

  (参见《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0~2021)》p123-1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9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