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信息盲区消减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
——《公共安全感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20)》指出现
来源:公共安全感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1-10-14

  2021年9月15日,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公共安全感蓝皮书: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20)》。

  蓝皮书指出,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和研究中,研究者和政府部门一般更加关注制度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整合不断化解矛盾,着力解决之。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勤于出台政策、做好管理、理顺流程,而在主动与政策对象沟通交流、解释具体政策的目标意义、回应群众疑问等方面的工作则相对投入不多,由此所导致的“信息迷雾”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对社会保障安全效能的认知,从而影响到居民的社会保障安全感。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发现,被调查者的医疗安全感不高,除参保比例的问题外,还与相当部分居民对于社会医疗保险“保大病”和防止“因病致贫”的基本理念和功能的认知不充分相关。部分没有大病、住院经历的居民认为自己缴费很多,但获益很少,对制度效能心存疑虑。这一问题在养老方面更加凸显。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部分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严重的不信任感,怀疑自己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金的用途,个别人甚至将其视为“政府敛财”的手段之一。相当部分企业职工在“老龄化”及“养老金穿底”等信息的影响下,对于自己退休后养老金是否能够按时足额发放有所怀疑,甚至以讹传讹,导致部分成员对制度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偏低。此外,大部分未达退休年龄的居民因为自己还没有开始享受待遇,对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并不了解,相关信息所知甚少,不了解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互助共济的性质,也不清楚养老金待遇计算的基本原则等,由此形成不了解、不信任、不安全的心理状态。由此可知,在制度自身缺陷之外,由于政策主客体沟通不足所引起的信息盲区和误区对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消减效应,这一问题应特别引起相关部门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