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传统媒体在融合路径上艰难跋涉,比“战疫”更艰难的时刻或将到来
——《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1)》指出
来源:媒体融合蓝皮书  作者:张雯鑫   发布时间:2021-11-01

  2021年10月14日,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1)》。

  2020年以来的14个月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持续蔓延的疫情相叠加,“促使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进一步失衡,经济发展进程遭受冲击,全球性新威胁新挑战层出不穷,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在新闻传播领域,一场或许并不亚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风暴正在酝酿——不管是学术期刊上的热烈讨论,抑或学术会议上的激烈争论,就像是越来越急促的敲门声,预示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武装起来的智能化媒体的时代就要来了。对于正在融合路径上艰难跋涉的传统媒体来说,比“战疫”更艰难的时刻或将到来。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技术集群正在引领中国媒体生态进入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期。新闻传播的智能化转型急剧加速,透过智能采集终端、写稿机器人、虚拟主播机器人、智能分发与智能互动,新闻传播全流程的智能“色彩”越来越浓烈。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新闻传播领域内生产力、生产关系已经处在急剧变化的前夜。这种变化来得很快,甚至让人有点猝不及防,以至于有媒体人惊呼“新闻传播要被机器人接管了吗?”

一、 智能化催生新“四全”媒体、塑造媒体新“四力”

1. 信息采集智能化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利用“媒体大脑”智能平台和“鹰眼”智能监测系统,对全球传播动态和传播路径实施自动、实时监测,对全球新闻进行实时搜集,并实时筛选、持续追踪新闻热点,提供给编辑平台;新浪新闻后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通过学习全网舆论热点的爆发路径能够进行热点预测与历史回溯,并能快速辅助编辑汇集过往与热点新闻相关的背景信息,从而将热点专题制作过程缩短到5分钟,并成功运用于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等突发事件报道中。

2. 新闻制作智能化

  专注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洛杉矶时报使用“Quakebot”智能机器人实时监控地震警报并能在地震发生后3分钟内生成新闻稿;今日头条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启用写稿机器人“张小明”生成简讯报道;百度的Dreamwriter机器人完成一篇新闻报道仅需0.5秒;新华社的智能编辑部运用智能AR眼镜、智能录音笔、AI合成主播等智能应用工具辅助生产数据新闻、视觉新闻、互动新闻、AR/VR/MR新闻等30多个品类的全媒体产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智晓”智能传播效果评估系统、“I学习”AI时政创新平台、“融媒智控云矩阵”AI内容风控平台等一系列智能应用,构建了集策划、采集、生产、运营、审核于一体的“五智”全链条内容生产传播流程。2020年2月2日至20日的18天里,来自31个省(区、市)的992家媒体在新华智云MAGIC平台上以2万条疫情数据、400万条相关媒资为基本素材,以31款实时在线媒体机器人为辅助生产工具,在线协同生产出约20万条短视频内容。

3. 发布、互动智能化

  《纽约时报》自主研发的“Blossomblot”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实时分析社交平台大数据来预测舆情热点并为新闻编辑提供选题指导,经过该机器人挑选的文章平均阅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纽约时报》推出主打数据新闻的栏目The Upshot,其特色在于通过数据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对话,像“失业率交互”数据新闻作品就允许个体读者通过选择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信息来寻找自己所在阶层的失业率现状和趋势信息;PressCoin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通过收益共享和透明参与的生态系统决策,让所有共同创建者——记者、公民、非政府组织、当地新闻机构、当地企业和所有其他合作伙伴的互动、交流、报道都可以通过加密货币得到平台补偿。

二、 智能化颠覆旧格局、重塑新生态

1. 人机共存到人机协同

  从印刷机、无线电到互联网,新闻传播基本上是人机共存的模式,人是机器的操纵者,技术+机器构成媒体的设备,人机关系仍然处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关系。但在未来智能化的时代,随着新闻采集、新闻策划、新闻制作、新闻发布、用户互动的智能化,机器将与人力在同一条流水线上平分秋色,甚至居于更具主导性、支配性的位置;移动互联网、5G通信、大数据、区块链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插上翅膀,已成为智能新闻生产与传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人工智能追踪传播效果和互动反馈将激发不同场景下的互动生产,新闻生产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事实和信息,新闻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借由智能化传播或将成为新闻生产更主要的“劳动对象”。

2. 专业生产到智能生产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站、资讯平台,新闻生产基本上还是专业化的生产,即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组织的机构,是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但在未来智能化时代,专业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在发现新闻线索、策划报道主题、选择产品形态、决定传播渠道、创建互动场景等循环往复生产的过程中,数据和算法赋予“专业”以全新的解释:智能化媒体基于新闻传播全流程的数据挖掘和赋能,使得新闻产生的流程控制、场景规划、用户画像等能力,或将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性”的基本内涵。

3. 部落化生存到系统化生存

  当下的媒体基本上是部落化生存的模式,即便是超大型的媒体集团,仍然不过是部落联盟,每个媒体都有独立的生存空间,媒体之间是竞争与共生的关系。比如我们现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和省级、中央媒体的关系,彼此相对独立,甚至是井水不犯河水。而在未来的智能化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区块链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媒体要么成为传播系统中的一个节点,要么成为局外人被排除在传播场域之外。系统化生存将由新闻传播的两个关键资源——信息和用户所决定,智能化使系统内的资源倍增,而系统外的资源被抽空。在系统的内部,资源的分配则基于智能化的规则,如区块链技术的信用建立机制,大数据的采集与运算能力,人工智能对用户价值的精准估值等,媒体在系统内的生存状态或将依赖于这个系统对其价值的“运算”结果。

三、 智能化带来新挑战、创造新机遇

  智能化媒体的时代,必将带来新闻传播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这些新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对新闻传播认知的再认识

  智能化将进一步模糊信息传播与新闻传播的边界,使我们不得不跳出既有的对新闻的定义,来重新审视我们对新闻传播的认知。智能化媒体时代,特别是未来随着物联网、量子计算机甚至是生物计算机的应用,万物皆数据化、信息皆智能化,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智能化的传播或将成为构建社会关系、决定社会形态最主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信息或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源,而获取信息的能力或将成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新闻传播在智能化生存与发展这个重大课题面前,恐将不得不重新审视既有的新闻传播认知体系。

2. 对新闻传播学的再认识

  现在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无外乎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实验室研究、文本分析等传统的手段。在智能化媒体时代,传播的过程、效果、评价都是数据化和实时的。过去公认的理论、结论在智能化的海量、精准、实时、动态数据面前,在强大的算法和运算能力面前,或将被彻底颠覆,甚至将会出现沦为笑柄的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对于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的智能化处理,反过来又实时地更新传播的方式、方法、手段和场景。新闻传播的规律或将被智能化秒速刷新,既有的传播学基础理论或将被智能化的传播快速解构、重组、颠覆。

3. 对新闻传播主、客体的再认识

  在经典的传播学认知和理论框架里,传播的主体和客体是泾渭分明的,即传播者和受众、平台和用户,构成传播行为的对立统一。在智能化的时代,传播者和受众、平台和用户将是可以实时转化的。特别是区块链技术,高扬去中心化和一律平等的大旗,所有的传播参与者,都被抽象为一个“节点”,在人工智能的视域下,每一个传播的参与者,都被数据化为一串字符或一组数据。算法将试图依据数据流的价值决定谁才是传播的主体。在智能化的前提下,数据的流动及其引发的新数据流的价值,或将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

4. 对新闻传播业态的再认识

  在传统新闻业的语境之下,新闻的价值取决于新闻的重要性、趣味性、实用性。新闻产品的价格取决于新闻的稀缺性、独特性、丰富性。在智能化的时代,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化、个性化的推送成为常态,新闻的价值或将由用户(节点)的反应来决定,是否能够精准计算出用户的需求,或将成为新闻产品价格的定价指标和衡量尺度。以“IP人”为本或将成为决定新闻业态的关键因素。

  必须指出,即将到来的智能化媒体时代,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个重新起跑的重大机遇。只要我们深刻地理解智能化技术的本质,深刻理解当下新闻传播之变局,深刻理解未来传播业的挑战,深刻理解智能化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我们就有机会与互联网巨头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当然这个过程或许是惨烈的、痛苦的、难以忍受的。但是,必须看到,在智能化的信息社会,新闻传播将更有意义、更加重要。

  (参见《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1)》p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0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