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2021年下半年仍要高度关注债券违约风险及信用风险传导等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1)》指出
来源: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1-01

  2021年10月21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1)》。

  蓝皮书对于2021年上半年我国债市走势及后期风险防范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债券发行节奏后置,上半年供给节奏较缓

  2021年以来,在冬季疫情风险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定恢复的态势。经济稳步复苏,稳增长压力有所下降,地方债发行限制较为严格,供给弱于预期,发行节奏有所后置。从信用债发行来看,由于第一季度到期信用债规模同比显著增加,供给相对不足,第一季度信用债净融资额为0.69万亿元,同比收缩1.04万亿元。此外,受地产监管进一步趋严的影响,与房地产相关的债券、非标等产品供给也随之收缩。总体来看,上半年债市供给节奏有所放缓。从财政来看,上年财政赤字率上调到3.6%,并发行针对疫情的特别国债。2021年上半年,实施结构性减税,对经济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支持,并且更关注中长期的风险,预计下半年财政将总体上回归正常化。

  (二)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

  2021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面连续维稳。央行对流动性精准调节,维护市场预期稳定,既不让市场流动性持紧,也不大水漫灌。上半年,资金面大体以春节为分水岭:从2020年底至2021年春节前,为缓和永煤违约事件造成的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央行向市场以投放资金为主,保证跨年资金充裕;春节后,为防范资金过度宽松并控制杠杆率,在必要时适度回笼流动性,市场资金面维持较为平稳状态。

  (三)以春节为分水岭,上半年债市利率先升后降

  2020年前五个月国内债市利率以春节为分水岭,先升后降。

  春节前,债券发行量增加,国债收益率小幅上升,信用利差有所收窄。第一季度,各类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14.1万亿元,同比增加16.7%,其中,金融债较上年同期增加1.9万亿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5个基点至3.19%,3年期AAA级和AA级中短期票据和国开债收益率的利差较上年末分别收窄16个、29个基点。

  春节之后,截至5月末,海外主要经济体国债利率普遍呈现震荡上行趋势。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国债利率均上行了50~70BP。而相比之下,我国10年期国债利率呈现倒“V”形走势,春节后债券发行量收缩,债市利率在资金利率带动下稳步回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5月创下年内新低水平,6月上旬有所回升(见图3)。

B

  图3 2021年上半年10年期国债利率走势

  (四)违约行业较集中,后期关注再融资收紧风险

  从债券违约来看,2021年上半年债券违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违约主要受内部公司治理等因素影响,如海航系企业重整,导致海航系新增违约主体十余家(仅第一季度就新增13家),违约债券规模上千亿元;另一方面,新增违约主体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房地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受海航系违约影响,一半以上的违约主体为交通运输行业,房地产行业受调控政策影响违约率明显抬头。

  展望下半年:从往年来看,下半年通常作为全年违约爆发的集中期,仍需要密切关注,且上半年的一系列疫情维稳政策或将债券违约节奏后移;地产、交通类等一些违约率较高的行业,需要重点防范;自上年高评级大型国企违约频发,国企违约达近年高峰,后续对高评级国企信用债的违约风险仍需要持续关注。

  下半年,从债券供给来看,供求紧张程度或较上半年有所缓解,地方债上半年供给减慢,或在下半年加快供给。国债方面,剩余的供给压力也会在下半年逐步释放。总体来看,下半年供给或有所提速。银行理财整改进入收尾期,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资金面方面,下半年中期借贷便利集中到期,公开市场续作压力较大,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资金面或边际趋紧。综观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债市利率或呈现区间震荡态势。

  总体来看,下半年仍要重点关注以下风险:从外部来看,美联储若考虑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或带来一定程度的全球货币回笼和资金面收紧,美债利率也将面临一定上升压力;原油价格上涨,国内通胀压力抑或有所显现;从内部来看,我国经济修复压力仍存,前期疫情下稳增长政策背景下杠杆率有所抬升,下一步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政策空间受到一定限制。预计下半年企业融资仍面临较大压力,信用风险也存在一定的释放压力,仍要高度关注债券违约风险及信用风险传导等问题。

  (参见《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1)》p223-2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9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