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1年11月6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1)》。
蓝皮书指出,我国养老服务金融稳步发展。
1. 养老财富储备需求逐步显现,多元化产品体系初步形成
在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的推动下,各金融行业纷纷布局,关注养老与金融行业的结合,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不少金融机构也开始积极探索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路径,开发了一系列养老主题的金融产品。其中,银行业开发了多元化的养老储蓄产品和养老理财产品,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体退休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中国建设银行“月月享”养老储蓄产品、兴业银行“安愉储蓄”等。在基金业方面,养老目标基金是一类特殊的公募基金,为服务国民养老储备而生,致力于帮助投资者解决养老投资难题。截至2020年末,共有104只养老目标基金成立,其中,养老目标日期基金49只,养老目标风险基金55只,认购户数达1277409户,较2018年、2019年持有人数量实现大幅增长。在保险业方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指导下,商业养老保险得到长足发展,为国民市场化的养老财富储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养老财富消费产品受到重视,助力老年需求的满足
养老财富消费是处于退休期的老人将工作期积累的财富转化为养老需求的满足并保障整个养老期需求的实现。为此,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形式,开创了将不动产转化为养老资金的住房反向抵押模式,也探索了将养老资金和养老服务融合的服务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养老财富消费的金融产品体系,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年人的养老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渠道。其中,银行业探索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和综合性养老金融服务模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盘活固定资产将其转化为养老财富的重要手段,综合性养老金融服务则可以将理财、信贷、便利结算、增值服务等内容结合到一起,提供产品定制、健康管理、法律顾问、财产保障等综合金融服务,以更好地方便老年人消费,这已经成为大多数关注养老金融业务的银行的主打思路。同时,保险业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类似,其区别在于将固定的房产转化为养老服务和经济支持的双重保障;信托业探索的养老消费信托产品的重点在于养老消费权益及资金安全的保障。
3. 养老财富储备意识初步形成,养老金融产品需求日益多元
目前,我国国民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养老财富储备意识,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2021》的结果,除了参加国家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外,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还参与了多元化的养老金融活动,为自己的养老储备了相应的财富;与此同时,大多数国民认为应该从较早的年龄就开始进行养老财富储备,而不是等到退休之前,近六成(58.5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在40岁之前就开始进行养老财富储备,仅有15.04%的调查对象认为50岁以后才需要进行养老财富储备。此外,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养老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例如,购买银行存款或银行理财、年金或商业养老保险、基金、股票、国债、信托产品,以及进行房地产投资等,均是不少国民养老财富储备的重要渠道。
(参见《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1)》p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0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