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2022年我国财政支出将持续扩张态势
——《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
来源:经济蓝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2-06

  2021年12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22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对于我国未来的财政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一)2022年财政收入压力仍然较大

  2021年财政收入形势较好,是相对于2020年较低基数而言的。事实上,2021年财政收入增长在下半年承受较大压力。财政收入增速逐季递减,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甚至负增长。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的背景下,在2021年财政收入恢复增长的基础上,2022年财政收入可能保持较低增速,收入压力较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难度较大。疫情仍具有不确定性。新冠疫苗接种率和特效药的问世与否,直接构成疫情防控形势的基本面。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进一步增长压力较小,反之,经济增长将承受较大压力。疫情防控策略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趋势。改革尚未全面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国际经济往来的加深。同时,“逆全球化”插曲还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建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依旧面临较大挑战,进而影响全球市场效率的提升。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在财政收入上得到体现。

  政府性基金收入与房地产市场关系密切。房地产市场繁荣,土地出让收入就相应增加。2022年房地产市场很可能继续承压,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相应面临较大挑战,这将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进而对地方债风险产生影响。

  (二)2022年财政支出扩张态势未变

  2022年,财政支出总体扩张态势未变。政府过紧日子,可以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公共服务,但所能压缩的支出是有限的。财政支出中有相当部分是压缩不了的。财政支出由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项目经费支出构成。人员经费几无压缩空间,如果考虑到工资性支出随物价上涨而调整的需要,那么人员经费不仅不能压缩,而且需要增加。公用经费这些年一直在压缩,但由于公用经费标准本身偏低,压缩空间较小。现实中,一些预算单位的公用经费不足已经通过挤占项目经费的方式来弥补,这更说明公用经费压缩的困难。项目经费有一定的压缩空间。理论上,预算单位的项目结束,就不再有相应的项目支出,但现实中,往往是原有项目结束,新的项目就开始,结果是项目支出总量很难压缩。零基预算是很好的预算理念,但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执行。即使有一些预算号称零基预算,实际上还是摆脱不了基数的影响。

  2022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财政补贴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将进一步增加。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财政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安排相应的资金。中国加大污染整治力度,打好治污攻坚战,在不少领域都需要财政资金支持。仅仅水污染的全面整治,就要巨额资金的投入。疫情防控仍需较多财政资金投入。2022年,一些改革措施的落实,也会要求相应的财政支出。例如,为顺利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转公办的目标,所需要的财政配套支出规模不会小,一些地方财政没有财力应对,这甚至包括部分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财政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新发展阶段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都说明财政支出扩张态势很难改变。

  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服务的改善,而这意味着相应的财政支出。公共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要求增加财政支出。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这也要求有阶段性的制度安排,从而要求相应的财政支出。安居房建设需要政府筹措相应的财力。支持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往往也意味着相应的财政支出。

  财政已经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资金效率,如财政资金直达已经从应急之举变为常态之举,直达资金范围扩大、数量增多、效果显著,这充分体现财政部门向高质量的财政管理要效率的努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从技术和制度的结合上,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现代化。毫无疑问,随着现代财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资金效率必将大幅度提升,但这需要假以时日。当前最急迫的是如何防范化解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如何让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此外,2022年,地方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除了广受重视的隐性债风险外,专项债券项目收益不足以覆盖融资成本的问题需要关注,经济增速放缓和房地产市场格局变化可能引发的一般债风险也需要警惕。大型民营企业债务可能部分转化为地方债,也不能小觑。

  (参见《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B7:p107-1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