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观点
2021年12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承办的“2022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分析指出,展望2022年,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可能加剧,利用农产品进口调控国内市场的空间缩小。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继续存在,国内粮食和肉类等主要农产品波动风险上升,中国将采取更强有力措施促进粮食生产和稳定生猪生产,估计2022年粮食生产能力将迈上新台阶,总产量有可能突破7亿吨,猪肉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
(一)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性上涨态势更加明显
受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生产、销售和运输等的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扩大了进口,2022年,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上涨的态势可能更加明显。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监测,2015~2020年,全球食品价格持续低迷。自2020年9月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总体趋于上涨,2021年9月食品价格总体同比上涨32.8%。其中,肉类价格同比上涨26.2%,奶类价格同比上涨15.2%,谷物价格同比上涨27.4%,食用植物油价格同比上涨61.2%,食糖价格同比上涨53.4%。全球食品价格普遍上涨,与多种因素影响有关,如极端天气影响产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供应链和物流。估计2022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态势将延续,这无疑会对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农产品及食品供求关系带来影响。
展望2022年,全球谷物总体供求基本平衡,但结构性差异较大。小麦供求关系趋紧,大米供求关系持续宽松,玉米等粗粮供求偏紧关系趋于缓和。
2022年,全球小麦产不足需,期末库存持续减少,可能带动相关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波动上涨。据美国农业部2021年10月的预测,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全球小麦年度产需缺口量分别为643万吨和1118万吨。由于连续两个年度出现产需缺口,2021~2022年度全球库存量比2019~2020年度累计减少1761万吨,下降6%。全球小麦期末库存减少,除了因小麦用作饲料而总用量增长较快外,也与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家因干旱等灾害天气而减产有关。相比2019~2020年度,2021~2022年度美国和加拿大小麦产量分别下降14.8%和35.7%。
一些国家小麦减产,出口下降,导致全球小麦价格大幅上涨。据美国农业部2021年10月的预测,相比2019~2020年度,2021~2022年度美国和加拿大小麦出口量分别下降9.7%和39.1%。据FAO监测,美国2号硬红麦2021年8月每吨价格达324美元,比年初上涨了约10%,比2020年6月上涨了约50%。
全球玉米明显增产。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21~2022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达到12亿吨,比上年度增长7.4%。玉米增产幅度明显大于饲料和工业等用量增长幅度,改变了连续几年产不足需的格局,促使期末玉米库存小幅度增加。2021~2022年度期末全球玉米库存超过3亿吨,比上年度增长2.4%,全球玉米供求关系总体改善。
尽管全球不同粮食作物供求关系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会消除,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主要粮食出口国的食品价格普遍明显上涨,估计2022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将波动上涨。这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和国内农产品市场运行等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国内粮食丰收仍然有保障
2022年,针对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中国将继续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层层压实粮食安全责任,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估计粮食种植面积有望继续扩大。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大,有助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多年的现代农业建设,农田水利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不发生全国性不可抗的重大灾情,随着良种和农业机械化等的广泛应用,粮食单产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
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灾害天气等影响,但是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和供给好转的态势估计不会改变。依据中国现有粮食生产能力,考虑到各级粮食安全责任制的有效性,以及粮食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粮食播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结合粮食单产增长的一般趋势和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种植比重上升等情况,估计2022年中国粮食生产仍然会增加,总产量将达到7亿吨左右。
(三)猪肉产量可能略有下降
经过几年摸索,各地主管部门和养殖者针对非洲猪瘟防治已积累了有效经验。展望2022年,疫情估计不会冲击生猪生产。但是,考虑到2021年生猪产能相对过剩,养殖者连续多月出现较大幅度亏损,同时相关部门预警并引导养殖者适度调减生猪产能,估计2022年猪肉产量将下降到略高于5000万吨左右,比2021年减少大约500万吨。
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减少。估计2022年生猪存栏量将下降,猪肉产量合理地减少,这有助于猪肉市场改善供求关系,促进生猪价格进入合理区间。但是,经验表明,当生猪生产能力进入调整阶段,极容易出现生猪生产能力过度下降从而下一轮猪肉价格急剧上涨的情形,需要采取措施稳定生猪生产能力。
(四)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可能上涨
展望2022年,估计生猪生产者价格会走出2021年的谷底,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粮食等价格保持高位波动运行态势,农产品生产者价格运行再现较大幅度上涨态势。2022年,猪肉消费价格估计没有下跌空间。考虑到生猪阶段性过剩的调节,猪肉市场供求关系改善,猪肉消费价格将进入合理区间,2022年猪肉消费价格较2021年可能上涨10%以上。
2022年,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推动的农产品及食品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是影响农产品及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预期上涨和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条件下,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前些年,化肥、农药等的生产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22年,估计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诱发新一轮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将上升。
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上升,但因饲料粮消费减少而玉米和大豆价格基本稳定的可能性也是客观存在的。2021年5月到10月上旬,中国生猪供给阶段性过剩不断显现,生猪价格大幅下跌。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开始减少。估计2022年生猪养殖数量有所减少,饲料粮需求下降,这将有效地缓解玉米和小麦供求偏紧关系。同时,2022年农产品市场调控力度可能加大,这也有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如果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食品消费价格涨幅也就可控。
(五)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22年,农产品价格总体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对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影响较大的粮食价格可能高位运行;就业市场上用工需求强劲,农村居民工资水平有望继续提高;随着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政策的推行,农民社会保障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有助于农民资产形成更大收入流。这些积极因素将推动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能够得到有效调控,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得到有效应对,根据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势,估计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2万元。
(参见《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B13:p1235-23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