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新形势下,我国老年人群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2021)》指出
来源:老年健康蓝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2-20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2021)》。

  蓝皮书分析指出,新形势下,我国老年人群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一)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弱化,亟待模式创新和价值重构

  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表明家庭照料是中国养老的重要模式,大量研究也表明,家庭照料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加快了家庭户的变动,并引发了诸多不确定性,包括家庭规模小型化与结构简化、家庭人口老龄化及相应的居住模式变化,以及非传统类型家庭的大量涌现。这些变化增加了空巢、独居老年人群的数量,非传统类型家庭的大量涌现也催生出个性化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需求产生的同时,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出现弱化,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新的挑战。同时,由于经济压力等原因,超过三代同堂的居住模式减少,假如父辈生病,照料对工作时间的挤占将成为工薪阶层选择照料方式的重要考虑因素。另外一个削弱传统家庭照料功能的因素则是孝伦理式微,传统的敬老、孝老意识受到冲击。因此,无论是在照料方式,还是养老价值理念方面,都需要进行创新和重构,以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

  (二)居家养老仍是主要需求,但服务的创新和服务质量仍难达到要求

  无论是从成本还是老年人群的适应度而言,居家养老都是最好的选择,只要身体机能允许,老年人群更加偏向在熟悉的环境生活,这对于其身心健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的数据,被调查的10818名老年人中处于社区居家养老状态的比例为97.9%,从实证角度验证了以上分析。同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比例从2012年的1.26%下降到2016年的0.79%。对于居家的老年人群而言,如果有重症他们会直接去医院就诊,如果有常见病、慢性病,其更倾向于去社区就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使上门医疗服务成为可能,另外一些穿戴设备的蓬勃发展也使健康监测的应用人群进一步扩大。目前,居家健康和医疗服务的种类仍然较少,特别是能够满足老年人群实际需求的服务较少,对服务的质量评价既缺乏相关的标准,也缺乏对应的主体。

  (三)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新的疾病挑战不容忽视

  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一项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58.3%、19.4%和10.5%,超过3/4的居民存在多病共存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提升。70岁及以上居民伤残调整寿命年构成中,心脑血管疾病(39.11%)、癌症(15.40%)、COPD(10.48%)占前3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脑卒中、关节炎等慢性病所累及人口的绝对数量及相关疾病负担将持续增加。除了大家达成共识的慢性病之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还注意到新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带来的挑战,这些新的疾病在中国的诊断率和治疗率相对世界其他国家更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成立了阿尔茨海默病分会,从行业的角度倡导对该病的防治。

  (四)老年人群的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服务可及性受到影响

  老年人群退休之后收入锐减,在养老金替代率不高的情况下,其收入水平决定了生活与营养水平,也会影响其生活方式,最终影响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另外,收入水平还会影响生病后及时就医和接受照料的可能性,不同收入老年人群的就医行为不同,随着收入的增加,其更倾向于去省市级医院或区县级医院就医。另有研究表明,我国老年群体存在亲富的健康不平等,但这种健康不平等程度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得病之前的营养与生活方式,还是得病之后的就诊可及性,抑或是失能之后的照料,收入的影响都十分显著。目前,老年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农民尽管有了新农保,但如果子女的财力不足,其在年老之后仍需劳动;而在城市内部,不同体制下养老金替代率的不同也会导致老年人群就诊和接受照料的水平差异。

  (参见《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