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加强老年人关爱和营造助老敬老社会氛围有助于老年人精神健康
——《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2021)》指出
来源:老年健康蓝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2-20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2021)》。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在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子女忙碌,忽视对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而老年群体对家庭的情感依赖和需求从未改变。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营造助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对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有益。

  (一)提升子女对老年人的关爱度

  家庭是老年人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基层社区的组织形式,家庭的养老作用始终是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固守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他们渴望、期盼得到子女的关心照顾和心灵安慰。家庭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养老的主要依托,子女赡养是家庭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期望获得子女的日常生活照护,如果这种心理预期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程度低,可能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提升子女对老年人的关爱度对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养老保险动态调整机制

  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及生活保障,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精神健康状况,良好运作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精神压力。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法》尚存在不足,可对养老保险制度加以调节,以协商的形式更改缴费年限和比例。延迟退休对广大人民群众有利,应该进行协商调整,并将协商调整过程公开。延迟退休可以提升老年人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寂寞感。

  (三)构建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存在保障种类少、覆盖面小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可以商讨制定新的长照机制以缓解老年人的精神压力。建议总结成功案例,增加试点机构,形成符合本国国情的长照机制,包括医保为主、个人为辅的缴费机制,并增加筹资模块。加快分级评估护理机制,明确待遇和保障水平,由公共财政按一定标准,逐步将低保户、贫困户以及因经济问题出现不良精神状况的老年人作为保障对象,逐渐扩大保障范围并提高保障水平。发挥市场的能动性,提供长线保险产品,为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四)制定有针对性的精神卫生服务方案

  个案工作就是遵循价值体系,运用相关服务背景,为个人及家庭提供相关服务,以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加复杂多样,个案工作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个案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需求及困境,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服务方式中,要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交流的机会,倾听其心理问题,更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以“对症下药”。

  针对老年群体的心理和生理困难,医疗保障、陪伴、精神安慰同样重要。相关工作人员可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与老年人的家人、朋友、邻居交流,结合网络力量,以个案服务的方式,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平台,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五)着力推进精神卫生小组工作

  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减少,长期处于与同龄人缺乏交流的状态,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导致不良的精神状态。基于自身的优势,精神卫生小组可以组建各类自助小组,帮助社区中的老年人。在群体活动的过程中,老年人可以相互交流,增加人际交往,搭建支持网络。老年群体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卫生小组可以构建老年活动中心,搭建互助群,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六)统筹城乡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乡村社区服务相结合,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多重项目,多机构共同发挥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精神健康服务。一方面,加强农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平台建设,尤其注重离退休老人、空巢老人,优先发展农村基层公益性服务和互助性服务,补充市场力量,尽快构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城镇娱乐设施的构建和娱乐活动的开展,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和精神卫生讲座等。

  (参见《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20~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