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皮书观点

我国大部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试点城市的整体低碳水平明显高于非试点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指出
来源:气候变化绿皮书  作者:张天墨   发布时间:2021-12-20

  2021年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13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报告》指出,

  绿皮书对2020年182个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比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城市的绿色低碳动态变化情况,得出我国城市一级的绿色低碳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第一,2020年182个城市的绿色低碳总分集中在62.55-96.17分之间,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其中,90分及其以上的城市有18个,80-89分城市有115个,70-79分城市有44个,60-69分城市有5个,无不及格的城市。相对于2019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城市出现CO2总量下降、绿色资金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减少等特征。

  第二,2010年低碳试点建立之初,未出现90分及其以上城市,2020年90分以上城市达到18个,接近评估城市的10%;80—89分城市从12个增加到115个,占评估城市的63.19%;70—79分城市从63.51%减少到24.18%;60—69分城市减少到2.75%。深圳、北京、昆明、厦门、成都是多年评估中排名前十的城市。

  第三,2020年四类不同类型城市的绿色低碳水平呈现服务型> 生态优先型>综合型>工业型趋势,服务型城市在能源结构转型、政策创新、绿色建筑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表现最优,但存在高碳消费现象;综合型城市产业综合得分最高;工业型城市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下半年复工复产后的碳排放相关指标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得分下降;生态优先型城市宏观综合得分最高,其余领域与上年持平。与2010年相比,四类城市得分均值都有显著提高,服务型城市提高最多,其次为综合型、工业型、生态优先型。跟踪评估发现,四类城市排名前三的基本都是低碳试点城市,且名次相对稳定。

  第四,低碳试点城市的绿色低碳效果明显优于非试点城市。2020年试点80分及其以上城市接近80%,60-69分数段城市已减少至1.37%,而非试点城市80分及其以上城市达到68.81%。历年跟踪评估发现,试点城市对“双控”指标的完成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势最为明显,且城市内部收敛性更好。深圳、北京、昆明、厦门、桂林、成都、广州是排名靠前的试点城市;非试点城市排名靠前的城市主要为福州、珠海、南宁、丽水、连云港、南通等城市。

  第五,三批试点城市已经较为稳定的表现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的特点,截止2020年,第一批试点已无80分以下的城市,特别是在宏观、产业和能源领域的优势全面超过第三批试点,且达到0.05的差异性水平;第二批试点在产业领域得分高于第三批,达到0.05差异性水平;第三批试点的自身分数提高的速度更快。

  第六,通过历年低碳评估的分数聚类发现,达峰基本呈现五个梯队,第一类是北京、重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成都、广元等,是未来最有可能提前达峰的省市;第二类是湖南、贵州、四川、安徽的大部分地区;第三类是上海、天津,以及河北、河南、湖北、浙江、江苏等省份的省会城市和经济规模较大的地级市;第四类是河南大部分地区、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第五类是达峰任务最为艰巨的省市,主要为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部分地市。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绿皮书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抓住“双碳”目标的机遇,差异性布局相关产业。应衔接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尽量压缩峰值水平和时间,为碳中和做好准备。对全国大部分城市而言,绿色建筑、低碳交通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也具有较大潜力。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部分高能耗产业和化石能源产地,短期会受到较大冲击,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差异性达峰路径,着手朝着低碳、零碳布局、投资和生产。

  第二,加强各项零碳示范城市、工程的建设。对于部分低碳试点成绩不俗的城市,可以率先探索城市一级、街区、园区或者重点工程、项目的零碳示范,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第三,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工作。推动创新驱动,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增效,在全社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参见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p22-3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

 

分享到: